地理解读平行岭谷地貌影响下的重庆城市

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5/9229355.html

地貌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基本条件。地貌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中水文、气候、土壤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貌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基本条件。地貌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中水文、气候、土壤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貌是一项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协调环境、人口、资源关系的重大研究课题。重庆主城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带,其城市发展深受这种典型平行岭谷地貌的影响。

1、川东平行岭谷的地貌类型和基本特征

重庆主城所处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在大地构造上其属四川台向斜东南褶皱带,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褶皱山地。褶皱从白垩纪燕山运动开始,于第三纪喜山运动定形(约两千多万年前)。整个地貌形成过程,可描述为盆底沉积盖层抬升、受水平挤压变形,发生强烈褶皱及断裂,复经千百万年的后期流水侵蚀,背斜成为一系列平行的低山、向斜成为丘陵谷地。因此,平行岭谷的地貌类型主要为地质构造和侵蚀构造类型。

这些背斜低山以背斜构造为骨架,发育成大致平行的长条形山岭。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在长江以北地区,自东向西有黄草山、明月山、铜锣山、龙王洞山、中梁山、缙云山、云雾山、巴岳山、花果山、黄瓜山、箕山、西山和螺观山,长江以南地区有丰盛山、桃子荡山、南龙山、真武山和石龙峡山。海拔多在-米之间。

其中,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缙云山“四山”之间的丘陵地带,集中了重庆主城区主要的城市建成区。从地图上看,四山大部分位于长江北岸,其中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南端为长江切割,形成长江小三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但就构造而言,长江南岸的真武山背斜(即南山)与铜锣山属于两条不同的背斜山脉,铜锣山延伸过长江后南端抵真武山于“大金鹰”雕塑附近,是为两条背斜山几乎“无缝衔接”的地方。因此,四山实为五山。

图1铜锣山与真武山的连接处

“四山”四条平行岭中,又具有一个重要的地貌特征,即山体形态受岩性差别的影响,呈“一山三岭两槽”、“一山二岭一槽”或锯齿状、长垣状“一山一岭”的形态。如中梁山的歌乐山段,真武山的南山段,由于山体核部为易受侵蚀的灰、泥岩组成,而两侧为不易侵蚀的砂岩山岭夹持,经过千万年的自然侵蚀,形成了如今“一山三岭两槽”、“一山二岭一槽”的地貌景观。中梁山上的槽地中有歌乐山、山洞等镇街,真武山南山段的槽地中也拥有大量的单位和人口,属于相对成熟的城市建成区。

图2歌乐山和南山的山槽地带

2、平行岭谷与重庆气候

重庆主城位于长江、嘉陵江河谷地带,东西有数条平行岭谷阻挡,地势低陷,风速较小,风力微弱,散热能力差,加之两江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多,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成为长江沿岸著名的高温闷热的“火炉”。直辖之前,重庆市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密布,生产中放出大量烟尘,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平行岭谷的地貌特点,也使主城四周高山环绕,河谷深切,静风多,风速小,相对湿度大,故雾天多,称雾都。实际上,当时重庆更多的是霾而非雾。直辖后随着主要工业的陆续搬离主城,重庆空气质量明显提升,雾天变少,雾都的别称逐渐成为历史,但因为平行岭和河谷的特殊地貌,重庆地区易出现团雾,仍是国内雾较多的城市。

3、平行岭谷与重庆城镇

在传统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人口和聚落的分布,地貌就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在岭谷相间的重庆主城地区,相对于平行岭间的丘陵、平坝地区,平行岭除山顶喀斯特槽谷中的丘陵、平坝有较好的种植条件外,山坡坡度多在15-25度,坡面岩体不稳定,土层薄、易滑坡,不宜开垦种植,多发展水土涵养林、用材林和茶园。而平行岭之间的向斜谷地中,水热、土壤、交通等条件都较好,农业文明孕育出大量的场镇、城镇,其分布与地形线相一致,呈带状分布,非常明显,如沿缙云山东侧带状分布的凤凰、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曾家、金凤、走马、巴福、双福等街镇。

对于主城的城市区域,地貌条件对城市选址和兴衰拓展的作用也始终存在。在古代,城市选址注重防御功能和军事控制,多选址在山寨、峡谷和港口等复杂地貌位置上发展城市,如古代重庆城的选址,最早在今江北城一带,后来拓城并转移到三面环水的渝中半岛东段,主要考虑的就是近水道、易防守。近代以来,城市的建设需要占有越来越大的空间,因此其选址开始更加向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区转变,近代尤其是重庆建市以来一直到直辖以前大半个世纪的城市发展,基本是在由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城市核心区越过长江、嘉陵江向南、北两岸拓展,向西往歌乐山方向发展。到直辖前夕,基本完成了从半岛到中梁山、铜锣山两山之间区域的拓展。直辖后,重庆经济开始起飞、人口大量聚集,城市拓展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98版重庆城市总规中,开始突破中梁山、铜锣山两条天然屏障,向两山之外“要地”,首次提出了“茶园新城区”等概念,此后一直到今天,随着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变,重庆城市往东西拓展的步伐仍在不断加速。在年往北设立两江新区的基础上,年通车的绕城高速也是西沿缙云山、东沿丰盛山,基本上围合了重庆主城最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区。

平行岭谷对重庆的城市格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城市规划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研究,重庆主城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特征主要就是有两条大江、四条平行岭,这四座山就形成了三个大的比较平坦的谷地,同时两江也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渝中半岛,一岛、两江、三谷、四山的城市格局,就是重庆的一个独特的天然生态基础。这个基础,这个多山、多水的条件,就进一步决定了重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规划建设区域格局,决定了今天重庆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战略。根据规划,年穿两山的隧道一共会达到20座。可以说,一座座跨江大桥的修建实现了城市的南北拓展,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穿山隧道的建成,重庆往东西拓城的脚步还会进一步加快。

图3从左向右依次为年代、年代、年、年、年重庆主城区主要建成区

4、平行岭谷与重庆工业

由于地质构造隆升作用,重庆主城区重要的含矿地层尤其是煤矿、石灰矿都主要沿背斜山地出露或埋藏较浅,因此,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等平行岭山地都是重庆采掘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如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始创的北碚天府煤矿,等等。

5、平行岭谷与重庆交通运输

重庆主城及周边近南北向的平行条形山脉的分布,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以前技术落后开凿隧道难度较大。公路出现之前,人们步行翻山而行,如成渝之间著名的官道东大路,就是始于重庆通远门,止于成都东门,向西经二郎关、龙洞关穿越今中梁山、缙云山,最终穿过四川盆地,到达成都平原。而当时驿道翻越平行岭的两侧,也多形成了发达至今的场镇,如白市驿、走马铺、来凤驿等。近代开始修建公路,连接成渝之间的东西向公路只能沿江布设或越岭穿谷,以致受地貌条件的控制,线路坡度大,弯道多,路面窄,技术标准不高,线路等级低。如老成渝公路为了就为了减少施工难度而选线青木关,作为缙云山背斜山岭中的喀斯特盆地,这里地势较低,施工简单。

不过,在南北向岭谷阻碍东西方向交通的同时,却有利于南北方向的交通。在背斜山下向斜的丘陵地区,沿山麓发育的次成河谷地带的低丘、缓丘平坝则为相对平缓地带,它们是平行岭谷区南北走向公路的最佳线路布设地带。如以前沙坪坝到北碚、现在绕城高速西段的北碚到江津段、东段的复盛至南彭段,都是沿平行岭谷平行设线,线型舒展,工程量小。

图4重庆绕城高速,其东段和地段均依山而建

6、平行岭谷与重庆旅游

平行岭谷对旅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数量众多的温泉,如北温泉、南温泉、统景温泉等,二是河流切割背斜形成壮观的峡谷景观,如嘉陵江小三峡、长江小三峡,均是两江切割平行岭而形成。

重庆主城地区虽属低山,但两江切割平行岭谷造就了丰富的峡谷旅游资源,但并非所有峡谷均有观赏价值。单一峡谷,若无特殊地貌造景,又无其他自然要素的点缀,开发利用就比较困难,只有综合了各种景观的峡谷才有可开发的生命力。如嘉陵江切割缙云山形成的温塘峡,既有峡谷景观,又有温泉资源,还有卢作孚始创的重庆最早公园之一的北温泉公园,以及史载蒙哥伤死之处的温泉寺,下峡口则有金刚碑古村落,是为重庆主城峡谷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

图5嘉陵江切割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形成的小三峡

此外,在江河峡谷的出入口都有沱形成。沱发生在峡谷两侧的软弱岩层地带,江水容易向两岸侵蚀,使江岸凹入成湾,江水回流,波平入境,峡与沱相互辉映,也成为重庆一种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嘉陵江小三峡就由三峡、六沱组成,峡沱相间,体现着江水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再如长江小三峡中,猫儿峡入峡口前有仁沱(今支坪)、猫儿沱,出峡口有白沙沱、中坝,铜锣峡入峡口有唐家沱,出峡口有广阳坝,明月峡入峡口有明月沱,出峡口有木洞小中坝,这些都是非常神奇的地质地貌现象,都与平行岭谷密切相关,并影响着重庆的方方面面。

图6铜锣峡与唐家沱、广阳坝

7、平行岭谷与重庆行政区划

平行岭谷是相邻政区间天然的分界线,这在重庆主城及周边地区特别明显。历史上的巴县与周边璧山、长寿、涪陵诸县,多以平行岭为界,如西面以缙云山与璧山、合川为界,东面以明月山、丰盛山与长寿、涪陵为界。今天的主城九区,其东西界线也基本延续如此,进一步再具体,就是璧山与沙坪坝、九龙坡(缙云山为界),北碚与渝北(龙王洞山为界)、渝北与长寿(明月山为界)、南岸与巴南(明月山为界)、巴南与涪陵、南川(丰盛山为界),等等。

图7《重庆地形》立体地图中的平行岭与区县界

(摘自《重庆地理信息》年第6期地理解读,张海鹏/重庆地理信息中心)

重庆地理()

重庆人最爱看的地理、地图类自媒体。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地理地图书店强力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