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寻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唢呐传承艺人武山唢呐(俗称吹响)是当地常见的乐器之一,当地人朴实直爽、豪放高亢的性情也尽显其中。千百年来,唢呐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人们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在唢呐祭祀活动中,常见的有祭神、祭祖、丧葬、悼亡、周年祭等。丧葬仪式中使用唢呐吹打乐已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甚至有“无鼓吹不成丧”的说法,足可见唢呐吹打乐在当地丧葬仪式中的重要性。武山唢呐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渊源于古乐中的‘鼓吹乐’,是北方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从汉代起,在军事征伐中,唢呐就作为鼓舞斗志、振奋士气、展示军威的手段。后来,朝廷在举行各种盛大典礼时,也使用这种乐器,随后这种器乐传到了民间”《武山县志》载“武山是历史上重要边防战略要地,多有战事,加上武山历史上吐蕃、狄、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长期居住,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吹乐器的唢呐,自然有所传承,这也是唢呐在武山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唢呐何时在武山丧葬仪式中运用虽然历史久远,很难找到明确记载,这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特征。武山目前成熟的专职唢呐班社就有四十多个,唢呐艺人四百余人,演奏曲目达三百多首。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在婚丧礼仪喜庆等各种重大活动中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奏形式、曲目、表演等方面不断更新发展。常演奏的曲目有《升官图》《将军令》《五更盘道》《八仙寿》《蝴蝶报喜》《哭皇天》《兰寡妇上坟》《尼姑思情》《走西口》《纤夫的爱》等,既有痛断肝肠、催人泪下的怀念倾诉性曲调,又有粗犷豪放、情绪热烈的劲曲,音乐通俗易懂,乐声洪亮,婉转动听,尤其是用于悼亡、祭神等祭祀场合的音乐,凄楚悲伤,深情细腻,触动心弦,催人泪下,引起人们对先人的敬重爱戴与感念回想。唢呐属双簧管乐器,由哨、气盘、杆、罄子和碗等五部分构成,音色高亢明亮。有高音唢呐、次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海笛(口闷子)等类型。唢呐曲牌有传统曲牌、秧歌、现代歌曲的变奏和地方戏曲牌。武山民间唢呐班的演奏非常活跃,尤其洛门镇的曲里、康庄、石岭、咀头、滩歌漆家湾、桦林天衢、张山、马力姚峰等村的人十之七八会吹唢呐。唢呐演奏活跃的村庄,都已专业班社。“嚓石川唢呐班社”由五个唢呐班组成,每个班四个人:两个唢呐手,一个鼓(兼高低音手锣)手,一个长号(兼钹)手。作为主旋乐器的唢呐和以节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打击乐器在乐队中占重要地位,唢呐班社没有丝弦乐器,注重营造氛围和节奏表现。通常演出只请一个班,有些场面大的由两个甚至三、四个班一起表演。唢呐成员人人都能吹奏、敲鼓、吹号、打钹,演出时轮换演奏。演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因演出的需要,唢呐班改变了忙时自主练的例制,陆续转变为职业化唢呐班社,经营方式为自负盈亏,演出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一个月演出至少4-5场,乐队演奏人员较为稳定。一直以来,唢呐班社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如今由家族亲缘传承过渡为师徒传承。当地的丧葬文化体现了伏羲文化重祭祀的特点和儒家文化的孝道观念。现以“嚓石川唢呐社班”丧葬演出来说明。按传统,丧葬仪式一般是三天,丧葬祭奠的各项科仪,都有一系列规整的程序并伴随着独特的音乐活动。包括迎纸、呈孝、烧夜纸,开吊、做道场、醒灵柩、阅帐、出殡、下葬、谢孝、辞孝。参加丧葬仪式的亲戚朋友有百人之多,这在一个自然村落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意义已超出了一个家族,成为整个村落的重要活动。丧葬活动的用乐主要有四部分:呈孝时乐队在灵堂外,演奏《秦雪梅吊孝》《看灯山》《雁落沙滩》;开吊时乐队在灵堂外,演奏《过街》《祭灵供》;送葬时乐队在队伍前,演奏《大佛号》《世上只有妈妈好》《真的好想你》《妈妈的吻》;下葬时乐队在坟墓右侧,演奏《哭皇天》《兰寡妇上坟》。武山唢呐班社丧葬音乐所奏的乐曲可分传统乐曲和民歌及流行音乐,从数量上来看,传统乐曲的运用更多。在呈孝、开吊、下葬等仪式环节中,以《秦雪梅吊孝》《哭皇天》《兰寡妇上坟》等传统曲牌为主,这些曲牌风格古朴,演奏形式严谨,有较强的悲怆感和感染力,体现了强烈亲已逝,子伶仃的韵味。这些仪式中约定俗成地演奏传统曲牌表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而在“送葬”环节中演奏《世上只有妈妈好》《真的好想你》《妈妈的吻》等流行歌曲或民歌,这类乐曲在配合丧葬的悲伤氛围下,更能够以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音乐表达,传递对亡者的思念之情。演奏中,歌曲的顺序和反复次数较自由随机。演奏曲目上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正是武山唢呐吹打乐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武山唢呐音乐来源于当地的民歌,民间小调,秧歌或戏曲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溶入了流行歌曲的元素,民歌的特点鲜明。传统曲牌《兰寡妇上坟》,乐曲曲式结构清晰,句式显明,旋律性强,节奏节拍规整,第一乐句在开头变化重复三次,形成并列呼应的三个乐句,并且这三句都落于D徵调,到第二个反复处也就是第二乐句在节奏、旋律等旋法进行上有了较大的对比,结尾同样加强D徵调式调性。传统曲牌《哭皇天》,为D徵调式,歌谣式的旋律,为完整的乐段结构。曲中后面两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节奏和加花音略有不同,形成呼应排比的艺术效果。此曲还加入了连接和补充,连接部分运用徵调式的主和旋G、B、D三个骨干音展开,补充部分重复上面相邻乐句中的材料,并在结尾处再次加强此曲徵调式的调式调性。由此总结出武山唢呐音乐的特点:段落较为精短,结构清晰,上下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较多见,旋律朗朗上口,有明确的调式调性,具有民歌、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唢呐班社丧葬活动的音乐特点为:乐队以唢呐齐奏为主弦律,其他击节乐器配合相对稳定的节点;乐曲短小,富有歌唱性,一曲多用,用乐较自由富有即兴性等,这些构成了武山唢呐丧葬音乐的主要特征,也成为当地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语言。武山丧葬音乐是祭祀音乐的一种,其他比如用于各种庙会祭祖等活动的祭祀音乐,都有各自特别的程序和音乐风格,但不论何种祭祀音乐都是以祭祀活动为载体,是通过悼念、跪拜、祈福、求神等法事活动进行的仪式音乐。武山唢呐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间传统音乐之一,已被列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现全城寻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唢呐传承艺人
报名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