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湾琐憶渭川文化探源一武山老君山

早期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6320392.html

当您走进麦湾琐憶空间,触摸流年是否感慨万千?

回首华年,梦想的耕田是否长满阅历的感悟和人生的流连?

请留下您,美好的昨天和今天的笑颜!

?

武山老君山与老子西行考/裴应东(甘肃)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道家尊为道教始祖,其影响力非常大,而关于老子西行的去向则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可谓是众说纷纭。根据相关典籍记载和以武山老君山等地理地名的考证,可知老子西行游于秦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

《史记·老子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从《史记》记载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因不满周朝的腐败而辞官归隐,在西行经函谷关时遇到关令尹喜,在其要求下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上下篇,后不知去向。关于不知去向这一说法后人多持怀疑态度,《庄子》《列子》等先秦典籍中皆有老子西游于秦的记载。《庄子·寓言》称:“阳子居南之沛,老子西游于秦。”《史记》正文末《索隐述赞》云称:“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遵东鲁,迹窜西垂。”秦和西陲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对以今天水为中心的甘肃东部地区的称谓。《汉书·艺文志》载:“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据道家经藏《仙佛奇踪》《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等记载,尹喜为甘肃天水人。《后汉书》载:“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是这样记述的:“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后与老子俱流沙华明,服芭胜食,莫知其所终。”夷狄和流沙泛指今甘肃河西地区,由此可知,尹喜辞官后随老子沿渭水而行途径今甘肃天水地区。

天水许多地理地名的形成和老子西行关系密切。陇上名山老君山距武山县城南约5华里处,自古享有“君山独秀,俯瞰渭水”之美誉,“君山碧障”为古宁远八景之一。风光秀丽的老君山有太清胜景、石峡飞瀑、朝阳古洞、棋盘仙迹、鸡冠叠翠、锅底烟云、幽谷神泉、瞭台瞰渭等君山八景。民间有“君山绿,衣食足;君山秃,万家哭”之说。老君山相传是道教祖师老子西行修道之地,故以老君名之。今武山老君山主峰谓之“伯阳”峰,“青牛”岭、“伯阳”洞、“炼丹”台、“棋盘台”等景点皆以老子行迹命名,康熙《宁远志·古迹》载:“棋盘台,在老君山。相传为老子、尹喜对弈处。”西汉刘向《列仙传》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又南朝梁刘舰《文心雕龙·诸子篇》云:“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爱序道德,以冠百氏。”可知“伯阳”因老子字而名。《水经注·渭水》记载:“(渭水)又东经上邽(今天水)城南……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历大利,……屈而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可见,老子经伯阳谷入陇的故事在北魏时期还很盛传,于是北魏置县之时就将这一区域设立的新县定名“伯阳”,准其地望在今天水麦积区伯阳镇一带。《水经注》作者北魏郦道元的祖父郦嵩做过天水太守,因此对本区的注解应该准确。年在天水北道(麦积)区放马滩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七幅木板地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地图,经学者研究,七幅图拼接成一幅大图,是邽县为中心的政区图和交通物产图。而这幅图的中心区域正好是今天水市的秦州、麦积两区。此图的文字注记中有虎谷、虎溪、苦谷、苦史、广堂史等地名。而“苦”、“虎”一音之转,“苦谷”、“苦史”亦即“虎谷”、“虎史”;又老子曾任“周守藏之史”、“广堂史”之名当由此而起。老子故乡是“苦县”,此“苦”正好印证了木板地图上标示的“苦”。这些地名千百年来一直沿袭,这正是对《水经注》记述伯阳时所言“盖李耳西入,往逸所由,故山原吠谷,往往播其名”的古老实证。

老子之所以归隐秦陇之地,主要是秦人长期和戎族相处,民风淳朴而率直,这很符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后老子沿渭水西行经陇西、渭源到临洮后一直往西行,后又返回临洮。隋炀帝《西征·过渭源》:“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这里的“青牛”代指老君,相传老子沿渭水骑青牛西行。后逝世于秦地,《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失”(或曰佚)为老子生前好友,秦为陇上,可见,老子不仅入陇,且终老于陇上。今临洮岳麓山“凤台”相传为老子飞升处。先秦时期本区的原著民氐羌后裔今生活在四川阿坝等地的羌民对老君极为尊崇,其民俗信仰和道教也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

老子所主张的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直接影响了道教的崇神信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对老子的宗教深化形象。东汉张陵《老子想尔注》曰:“一(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魏书·释老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可见,老子在道教中是至尊和人格之神。陇中乡间村庄普遍建有老君庙俗称天爷堂以祀奉。据史载,老君山道观始建于汉末,后历代均有修葺。北宋仁宗年间重建后,形成较大规模。老君庙气势非凡,为一时颇负盛名的道场,元代重建八卦亭、三清殿、灵祖殿、三元殿、观音殿等。明洪武年间又有增建,憾惜明崇祯十七年()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清代乾隆二十五年()又修,道观十五年()再修,渐成陇中著名道观。山上有一巨石形如龟背,头尾皆具,人称“灵龟石”,又叫“如意墩、卧虎墩”。石上可坐数十人,相传老君在此讲经。现民间仍有“石上一坐可寿百岁,接福纳祥一生如意”的说法。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老君圣诞,武山老君山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福法会,其中最重要的科仪是打平安醮,俗称“打醮”,冀求老君护佑驱除疫厉灾害、年成丰收、合境平安。这样繁荣兴盛的民间信仰显然是深受老子西行的影响。

陇中民间信奉道教,崇祠教祖太上老君。一方面是由于老子西行在此布道讲经,并终老于本区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老子形象的显化衍生。历史上本区天灾人祸多发,人民生命财产经常受到威胁,而老子的道家思想“轻物重生”,是以生的崇拜开始求道的,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生,这种观念必将在民间衍化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中太上老君手中的法器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等的灵丹妙药可使枯木逢春、起死回生等超凡神力,这恰恰契合了民众“保命求生”的心理需求,正如《巩昌府志·校注》载:“民间流传太上老君是铁匠、补锅匠、矿山作业、窑匠、银匠与冶铸业等行业的创始者和守护神,保护行业兴旺、人身平安。太上老君睿智慈祥是长寿之人,又是道德天君,民间供奉太上老君,可远离疾病、延年益寿,保佑官禄不断、多子多福、财源旺盛、平安吉祥。

来源:武山文旅

文字:裴应东

图片:张耀德

本期组稿编辑:天水彩圣

出品:《麦湾琐憶》编辑部

一、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