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柳制品,在新时代美出新气象陇上非遗

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http://pf.39.net/bdfyy/

原创:唐伊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北部干旱,南部湿润。在湿润的南部山区,生长着一种落叶灌木柳,它枝条光滑细嫩,柔韧性高,早在一千多年前,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柳条编制生产、生活用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技术——武山柳编。武山柳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演变,由过去只加工传统单一,适用于农业生产的簸箕、筛子,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居家工艺品,从栽花草用的园艺用品到家居装饰、收纳用品,再到宠物用品,通过融入创意因子,传统的武山柳编制品,变成了深受百姓喜爱的工艺品,随时随地装点着老百姓的“生活圈”。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渭州(今武山、陇西)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明万历·宁远志》记载,祭祀风云雷雨坛用“爵三,帛一,铏一,簠簋,笾豆四羊,豖一。”笾豆是指用柳条编的用来盛放祭祀水果的果盘。武山柳编手艺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存在,现在的柳编手工艺品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洛门、四门、龙台等乡镇。

武山柳编主要以野生植物落叶灌木杞柳为作品原料,柳条粗细均匀,分支少,柳条柔韧可曲。柳编的讲究在技法上,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编法,但最基础的技法是相同或相似的,传统的编织法还需要加麻线将经纬条窜分,如簸箕等作品。武山柳编技艺表现在作品上产生出不同类型的曲线面造型,观感纯朴、自然、大方、美观,代表作品类型有传统纳线的簸箕、笸箩,不纳线的各类工艺柳编品如:花篮、果篮、提篮、座椅等多种工艺品。

柳编工艺一般从柳条去皮开始,漂白之后,经过穿、编、系、砌、缠等步骤,整个技艺流程具体如下:造型设计,编织前需要设计花样图和结构图;剥过皮的柳条要经过二至三天的晾晒后入库;选料并分拣,根据粗细优劣进行分类,再按所编产品的粗细程度进行选择,有的不分,有的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柳条浸泡、闷潮,使其更柔软,更容易编织;编织,截八字梁、穿八梁、扎八梁、分八梁、搭柳条,按阴阳八字法进行打底编织,锁边;播经、曲经、走经,然后继续按阴阳八字进行编织,再锁边(锁边可分为粗边法、平眼法、梨花眼法、麻花眼法等);插把、整形、洗涮,然后烤烘,将所编织物品放于熏筒中熏蒸数小时,使其洁白光亮,外形美观;最后晾晒后入库。

千百年来,武山民间柳编技艺相继传承使用,技艺及其产品在西北有较大的影响,武山历代县志和相关史料都有记载。武山柳编不仅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通过新颖的设计,编织成了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如蘑菇沙发、富贵椅、转椅、果盘、花篮、饺子盘、馍馍笼、花瓶、宠物篮、簸箕、笸箩、手提包等,在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除此之外,柳编技艺产品在服务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据统计,全县柳编产品目前收入达多万元以上。

近年来,武山县深入挖掘县内民间文化艺术特色资源,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着力打造柳编、竹编、草编等“非遗”品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促进文化富民产业发展。目前,柳编技艺作品种类已达8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也有部分出口国外。当下,武山柳编正以全新的方式,继续被人们传承着、创新着,逐渐成为了文化富民的新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6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