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探寻初心武山革命火

北京雀斑哪个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dy/210304/8714221.html

武山县鸳鸯镇丁家门村田畴远眺。年9月25日,率领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在该村驻扎休整一晚,于9月26日上午9点强渡渭河北上。新甘肃·甘肃日报郁婕

新甘肃·甘肃日报巩炜吴梦寒洪文泉白永萍杨唯伟

新甘肃·兰州晨报熊园

“大雁落脚的地方,草美花又香;红军走过的地方,红旗处处扬。”

年9月至年10月期间,、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先后经过武山,驻扎转战50多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武山,也是在天水地区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年,这里建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刘坪支部。这里曾建立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红色理想曾在这里熊熊燃烧,照耀茫茫黑夜,点亮无数人的信仰之光。

近日,追寻着内心的红色信仰,我们走进武山这片热土。

武山县洛门镇刘坪村14号,这里是我党在天水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刘坪党支部旧址。新甘肃·甘肃日报郁婕

刘坪支部的红色往事

春日里,黄土高原上渭河北岸的武山县洛门镇刘坪村安静祥和。

穿过村口的小路,来到巷道尽头的小院。8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成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刘坪党支部。

时间回到年春天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在武山县刘坪村山路上行色匆匆。

他叫柴宗孔。说起刘坪支部,就不能不提柴宗孔。他这次来武山有两个目的:一是受甘宁青特委派遣来武山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二是找挚友刘尚恭,拉上他一起干革命。

柴宗孔是天水人,早年去青海谋生,后来投军加入邓宝珊部队。年由葛霁云介绍加入,走上革命道路。在军中,柴宗孔认识了武山人刘尚恭。同为天水老乡,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过命的交情。这次奉命组建地下党组织,他首先想到的是至交刘尚恭。

于是柴宗孔来到刘尚恭的家乡武山县刘坪村。见了面,两人一拍即合。通过柴宗孔的介绍,刘尚恭入了党,随后又发展了魏向贤、史学经等村民入党。

年9月的一天,在刘尚恭家的南厢房里,柴宗孔、刘尚恭、魏向贤、史学经等人庄严向党旗宣誓,愿为民族的解放、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奋斗终生。天水地区武山第一个党支部——刘坪党支部成立。

“刘坪支部的建立,标志着地方党组织在武山正式建立。从此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天水地区引燃革命的熊熊烈火。”武山县网络舆情监测中心主任韦晨灿,曾就职于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武山红色历史研究。

韦晨灿介绍,柴宗孔先后以“西北人民自卫军”总指挥、“红军游击第一支队”司令的名义,率部开展游击活动,并护送过中央红军北上。

年9月24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经岷县、闾井、蒲麻进入漳县,得知消息的柴宗孔,率领“西北人民自卫军”钳制陇西、漳县国民党军,接应中央红军跨过龙川河进入武山。又带队沿榜沙河北上,阻止从漳县赶来的国民党地方武装,掩护红军主力翻越支锅峡,到达鸳鸯镇。26日,护送红军主力渡过渭河。

红军北上后,柴宗孔率部继续在天水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任命柴宗孔为抗日救国军甘肃省第三路军司令员,坚守在陇西、天水一带打游击,扰乱敌人,迎送红军过境。后又率部打击土豪、惩办贪官污吏。

一时间,柴宗孔领导的游击队声威大震,队伍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扩大到定西、岷县、陇西、西和、礼县等县,抗日救国军一度发展到多人。直到年冬,柴宗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刘尚恭领导支部党员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工农红军于年建立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新甘肃·甘肃日报郁婕

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

年9月到年10月期间,、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先后经过武山,驻扎转战50多天。

50多天时间不长,但是红军的到来就像一道曙光,劈开了茫茫黑夜。

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九十三师从漳县新寺进入武山境内,在这里成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天水境内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其后,红军又在鸳鸯镇成立了鸳鸯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在山丹镇成立了山丹区委、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并在附近各村成立了村农会。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理念,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扩红、筹粮、剿匪、反霸斗争。

鸳鸯镇颉家门村号,是武山县苏维埃政府的旧址。“锤头砍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年,这副对联贴在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大门之上。如今80多年过去,这副对联依然气势磅礴。

在红军的影响下,武山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群众积极捐钱捐物,派出优秀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在著名的“中条山”战役中,“武山营”英勇杀敌,与日寇血战到底,积极捍卫祖国领土,拯救民族危亡。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武山籍官兵达近百人。

武山党的组织也不断扩大。到武山解放时,武山县共建立两个区委、两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累计有党员多人。年8月3日,天水解放。武山工委根据陇南工委的指示,于8月5日成功地发动武山起义,武山解放。

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内收藏的当年红军在武山活动期间使用过的珍贵文物。新甘肃·甘肃日报郁婕

永不忘却的纪念

在武山县红军强渡渭河纪念馆里,陈列着红军过境时留下的珍贵文物。有途经武山榆盘镇时与群众兑换粮食的铜壶,在鸳鸯镇留下的木质书信筒,曾吹响冲锋号角的一把军号。

这些红色文物曾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武山村民的家里。纪念馆建馆时,村民们又小心翼翼地捧来献给纪念馆。这些文物上的红色记忆,也永远地留存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在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士兵证,主人名叫王启明。看到这张发黄的证件,人们不禁猜测,它的主人又曾有过怎样的故事。

武山县洛门镇林家庄村村民王虎林,曾是林家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他的父亲,正是当年长征的红军战士王启明。纪念馆建馆时,王虎林一家便把父亲的士兵证捐赠了出去。

王启明,是江西于都人,在于都加入红军,从于都随队长征,行程万里来到武山。后因伤病掉队,留在了武山林家庄村。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时代,还是火红的革命岁月,王启明都没忘记自己红军的身份,他宣传红军的主张,播撒革命的火种,带领全村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王启明如愿入党,后来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受父亲王启明的影响,王虎林也入了党。年,王虎林同样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

在武山这片红色热土上,到处都是红军长征播撒下的革命火种。如今80多年过去,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由颗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栉风沐雨,生长旺盛,成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武山人,早已把长征精神融入精神血脉,化为凝心聚力奔小康的火热实践。

今天,武山县已经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依托着富民产业快速发展,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特困片区县的武山,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历史性地攻克了绝对贫困问题。

如今的武山,已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韭菜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玉器之乡”。如今的武山人,正在用热血和汗水谱写着一曲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今日的武山县城。新甘肃·甘肃日报关招宏

历史回音

传承长征精神筑梦新的征程

韦晨灿

武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党史资源。

从年9月到年10月,、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长征先后经过武山。红四方面军在武山活动期间,建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武山县苏维埃政府。领导武山农民运动,开展了一系列扩红、筹粮、剿匪、反霸等活动。

在先后驻扎转战的50多天时间里,广大红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在武山的大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留下了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的红色印记。

红军长征播撒的革命火种从此燎原整个武山大地,一代又一代武山人民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建立了民主革命时期天水地区最多的地下党支部,取得了武山起义的伟大胜利,新成立后建设了武山东梁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的坚强领导下,武山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县党的建设、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生态建设、改革开放等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武山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历史和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只有才能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要更加深刻地激发深植于武山人民情感深处的“红色根脉”,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武山人,在新发展格局中成长奋进、劈波斩浪,为建设产业兴旺、城乡美丽、宜居宜游、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武山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为建党周年献礼。(作者系武山县网络舆情监测中心主任)

手记

探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新甘肃·甘肃日报洪文泉

在武山县采访,就像是走进一部革命电影。

从建立秘密党支部到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从筹粮、剿匪、反霸到发动甘肃大地上第一次武装起义……穿过历史的云烟,一幕幕鲜红的奇迹展现在眼前,我们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激情澎湃的革命年代。

站在刘坪党支部旧址的小院里,仿佛还能听见柴宗孔、刘尚恭、魏向贤和史学经等革命先辈的铮铮誓言。声音虽然低沉,但却振聋发聩。仿佛还能看到,他们凝重的神情和坚毅的眼神,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走在渭河岸边的三岔路口,仿佛能看到武山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他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笃定信念。他们坚定的脚步,响彻这片红色的土地,走出的正是救亡图存的斗争道路。

80多年过去,红色的种子在武山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先辈们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与革命精神,已经与这块土地融为一体。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武山县的发展也从未止步,全县干部群众秉承红色传统,延续革命精神,携手战胜了绝对贫困,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来源:盛世永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5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