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平和武山剪纸

说起武山剪纸,就不能不提鸳鸯镇的刘吉平。第一次联系他时,一大堆邮递的活儿正在催着他走村串户,作为一名中国邮政武山分公司的合同制职工,他主要承担高楼镇的邮递业务,服务着全镇21个村2万多群众的邮递需求,每天奔波70余公里,一天忙得不可开交。

见到他是在一天下午。他利用上午的时间尽快处理完手头活,便约我们来他家里。“你的工作这么忙,却创作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一问一答,我们的采访便匆忙开始。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才知道,刘吉平作为一名县级非遗“武山剪纸”的传承人,多年来以刻刀和宣纸为媒,用一颗向善向美的心和一双勤劳灵巧的手,创造着一种精神生活,传承着一种传统文化。他的创作室看似简陋,却满满当当摆放着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的剪纸作品,他随手打开这套连环画似的《金陵十二钗》册页,介绍道,这套剪纸作品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而这还不是他耗时最长的作品。武山县博物馆内陈列的《道德经》剪纸作品,从策划到创作,前前后后近十年,仅书法版本就比对了几十个,多字的作品雕琢剪刻出来,花了整整三年时间。

(资料图)

剪纸艺术在武山民间文化中如山花般灿烂,散发着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传统窗花、秧歌场里的膏药灯、红白喜事中的纸花,都被人们熟知乐见。刘吉平小时候,每每看到婆婆剪的窗花小巧精致充满年味,父亲做的纸花乡里乡亲赞不绝口,母亲的女红刺绣如春日的阳光一样温暖,这些童年美好的回忆常常让人难以忘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他的心里很早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刘吉平认为,剪纸是突出而集中地反映祈福文化的一个民间艺术,他的剪纸题材源自传统民俗文化,美好的寓意,充满人间烟火味,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和表达。剪纸不但丰富了他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感染了家人。除此之外,他还不遗余力地把这门手艺带进了武山县鸳鸯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特别喜欢剪纸。学校每周会给我安排一到两节课,老师们也很感兴趣,手工剪纸成了学校的一门特色课。”

剪纸作品的装裱,是一项有难度的技术活。为了把剪纸作品推向社会大众,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审美和装饰要求,刘吉平自己钻研剪纸的装裱技艺,经过潜心研究和多次试验,他独创了一种“裱”剪纸的绝技,把剪纸裱起来、立起来、活起来。

刘吉平有个心愿,就是把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用剪纸都做一遍,再把《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名画也做成剪纸。“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三部我基本已经完成了,每部都花了三年时间。”刘吉平摊开他的剪纸作品,欣喜地说着一些制作过程中的细节。38米长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一个个形态各异;27米的《三国演义》,打开的是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情节……目前,他正在挤时间创作《西游记》剪纸作品。

要把文学作品剪纸艺术化,就得钻研其中的文化内涵。“看似只是剪纸,但要把人物故事用剪纸呈现出来,还得多看书,不光要能做出来,还要有文化渊源。”于是,我们看到他的家里收集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有图案集册,也有书法字帖,还有小说故事,文学名著。“剪纸其实涉及的知识特别多,比如书法、绘画、民俗和历史,都是做剪纸不可忽略的。”

除了传统和样本剪纸作品外,近几年刘吉平还创作了红军长征过武山、武山扇鼓舞、武山石窟文化等以武山元素为题材的剪纸作品。“民间剪纸艺术在我们武山有土壤,有人才,有传承,作为一门民间文化艺术,有挖掘的潜力和培育的前景。在大力宣传发展武山‘十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大好机遇面前,相信剪纸艺术会在这片热土上迎来新的春天。”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爱武山网电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