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
策划:刘恩华王皓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16
一江白浪摩云岭,万树青松闾井河。
常子枕眠高卧处,月明人唱定羌歌。
摩云岭下的江水翻滚着滔滔白浪,蜿蜒流淌的闾井河两岸松林茂密无边无际,常喇嘛卧眠高楼参透红尘无限惬意,月亮渐渐升起,月光下的人们动情吟唱平定羌人叛乱的歌谣......
有画面、有声音、有自然风景、有人物状态,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是不是很有超凡脱俗的意境?是不是可以秒杀无数旅游推广宣传片?
我学过影视编导理论,《岷州志》收录的这首诗作者明正德年间进士吕楠肯定没有学过,但并不妨碍他在数百年前自宕昌出发东北行前往闾井途经摩云岭(今宕昌雪岭)时,寥寥几笔就为今日宕昌雪岭和岷县闾井镇做出如此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旅游推广企划文案,所以别太把自己学的那点东西当回事,老祖宗信手拈来的都比我们挖空心思搞出的所谓“成果”强。
你可能有点迷糊,本来讲东汉时期持续百年的羌汉战争,怎么又扯上明代诗作和闾井镇了?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还是揭开一个重要历史谜团的密钥。
马援平定今日岷县地区先零羌反叛后的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参狼羌联合塞外诸部,发起更大规模的叛乱,陇右地区刚刚熄灭的战火被重新点燃。
主要生活于今日宕昌地区的羌人通过这次史籍有所记载的战事首次以“参狼羌”族群的名义登上历史舞台,当然从大汉帝国的角度看这是赤裸裸的叛乱,而从羌人的角度看这又是极具正义性的抗争或起义,将近两千年过去了,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一朵。
关于这场战事的结局你猜都猜得到,没有悬念,但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却没有答案,一千九百多年前杀死官吏、揭竿而起的参狼羌人在起义后应该攻击哪里?又失败于何地?
我们知道参狼羌发动起义后杀死的官吏一定是中央帝国派驻羌道的官吏,羌道管理的对象以聚居在宕昌地区的参狼羌为主。
叛乱的参狼羌人在羌道治所即今日宕昌把朝廷派驻的命官全部杀死后还想干啥?不会仅仅为了这个血腥的目的吧?
一定不是,通读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只要敢于聚众杀死官吏的起事者大多都有更大的野心和目标,而主要生活于宕昌地区的参狼羌又会选择哪个区域作为起义以后的攻击方向呢?
宕昌以南及以西地区都是羌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应是宕昌参狼羌联合的对象,肯定不会是其进攻目标。
宕昌以东的西和、礼县南部及东南的武都、文县地区是氐人聚居区,同是大汉王朝的少数民族,即使不能共同行动估计也很难成为参狼羌的攻击对象。
关键是进攻以上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作战对象不在那些方向。
攻击宕昌地区北部的临洮县(今岷县)最有意义,那是华夏民族建立时间最为悠久的县级政权之一,但这是个馊主意,因为临洮县(今岷县)始终是陇西郡南部都尉驻地,简单说类似于今日军分区,但因为此区域战事频发,这个南部都尉一定统帅相当数量的常备兵力,不好惹,估计也确实惹不起。
当我们排除了以上方向后,就仅剩东北方向了,没有办法,这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攻击区域。
宕昌东北方向现在是啥地方?告诉你有今日岷县的申都、闾井、蒲麻镇,有漳县的贵清山镇、新寺镇,还有武山的马力镇,我都去过很多次,熟得很。
这一大片你没有去过可能也没有听过的地方我常去干嘛?因为是捷径,从这个方向可以直插武山、甘谷或礼县,然后东向天水,再过陇山就是关中。
你可能会说那是现在,两千年前未必就是,我还告诉你两千年前也就是捷径,始终未曾改变,三国时期特别擅长长途奔袭的姜维在此区域作战数十年,一会攻南安(今陇西),一会围武城(今武山),一会袭天水,很多时候就走这个区域,顺便免费告诉你,此区域距离大名鼎鼎的祁山并不遥远。
总而言之,如果参狼羌集结兵力后自今日宕昌地区出发经今日申都、闾井或蒲麻镇都可以直插陇右腹地,想一想不留神吞下孙悟空后铁扇公主的痛苦吧!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说参狼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向可以选择。
上述地区中的闾井镇历史极为悠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相传远古时代生活于此地的人民以五户一比,五比一阁,仿效井田制劳作,因而得名闾井,你只需要想一想井田制的历史就能大致领略闾井的古老,数千年后的今天如果你有幸站在闾井镇的山头俯视山川,就会发现这片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的土地竟然还大致以“井”字形状划分田地,四海之内如果要寻觅中国井田制的历史遗存,非闾井莫属。
数千年前又是谁在此地以井田制的方式辛苦耕作?是羌人?是氐人?还是由羌、氐演化而来的其他部族?
我们只能从文化寻根,井田制创立于商代,成熟于周代,是华夏农耕文化的产物,所以闾井地区出现的井田制与羌、氐及其演化出来的任何部族都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我告诉你一个只有九成把握的答案,远古时期在闾井地区从事农耕的可能与秦人有关,因为闾井距离秦人发祥地西犬丘(今礼县大堡子山地区)直线距离仅有60公里左右,应该是秦人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第一次沐浴华夏农耕文明的曙光,而由闾井镇往西50公里左右就是秦国最早进行郡县制政治改革的试验田之一——临洮县(今岷县)。
闾井地区与秦人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还有两样,一个是牧马,一个是低轱辘车,我以极大热情逐一向你介绍。
民国时期广东军阀陈济棠年于广东惠阳设立“广东第一畜牧场”,年,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失败后,该场改归南京国民政府总司令部直辖管理,改场名为“军政部惠阳种马牧场”,主要培育良种军马。
年抗日战争爆发,该场在历经4年的流离转徒后,由广东经广西、贵州、四川于年3月辗转迁徙至岷县奔直寺,改名“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岷县种马牧场”,仍隶属国民政府军政部,其场长为国军少将军衔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接管后改名“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后勤部岷县种马牧场”,并于年1月与“西北军区第二军马场”合并,更名为“总后方勤务部岷县军马场”,由总后勤部马政局管理,场部移至岷县闾井镇,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军马场的建制仍然存在。
这个军马场规模远小于河西地区的山丹军马场,相对而言籍籍无名,但对于我个体生命来说实在太重要。
十岁左右时,一生酷爱战马的外公不顾家人坚决反对,执意砸锅卖铁凑够钱从这个军马场买回一匹退役的棕红色军马,马到了家里我和表弟小明就给了它一个响亮的绰号——“土匪”。
这是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军马,“土匪”体型健硕俊美,灵动飘逸,十分具有汗血宝马的尊贵气质,与村里邻家饲养的那些只能耕地驮运的马相比,简直就是完美的高大上。
称其为“土匪”是有原因的,一米多高的土墙对于它来说就仿佛刘翔百米跨栏一样轻松,跨越壕沟更是强项,全力奔跑、冲刺最后极为飘逸的一跃,你骑在它背上就宛如腾云驾雾一般的柔软和快意,而其爆发力更是惊人,只需用马镫轻轻一磕它的肚皮,“土匪”一定会像箭一样将自己射出,如果骑术很一般你最好小心,它全力加速产生的“推背”感有可能将你直接撅下马背。
“土匪”始终保持着一匹军马应有的尊严,非常孤傲,绝不下地干活,它知道它的使命在于战场而不在于田地,也许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吧,人和人有差距,马与马也大有不同,我们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是外公最早给我大致讲述培育了“土匪”的闾井军马场的来历,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一个设立于广东的马场为何最终迁徙到了闾井,尽管抗战时期西北相对安全,但为什么就一定是岷县的闾井?这个问题始终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读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后我自己找出了一个有关此事的推理逻辑,你看是否有理。史书明确记载,秦人先祖自非子始最擅长的并不是农耕而是养马,秦人获得西犬丘(今礼县大堡子山地区)封地后,他们在这个地区肯定会将养马这个祖业不断发扬光大,关键是他们到底在哪里养马?
养马需要较为平坦且水草丰美的草地,今日整个礼县县域内除了县城至盐官这个狭长的河谷地带以外再无符合这个条件的地理环境,并且西汉水河谷地带因为河流蜿蜒曲折、迂回穿插,水势澎湃激荡,其实并不是养马的最好环境。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秦人获得西犬丘封地的具体范围,但秦人数百年一直向西扩张的脚步是从未停歇的,否则怎么可能有中国建县历史最古老的秦国临洮县(今岷县)和陇西郡?
从这个角度分析,正好处于西犬丘(今礼县大堡子山地区)与临洮县(今岷县)中部位置的闾井才极有可能是秦人真正养马的地方,那么闾井地区适合养马吗?你看看下面这组图片你就会有自己的判断,部分不怎么样的图片是我拍摄的,最美的图片是不知名的网友拍摄的,在此盗用你的美图是因为无法告知,表示歉意和感谢吧!
闾井风光(马昱东摄影)闾井风光(网络图片)当你看到已经遭受数千年过度破坏的闾井地区自然地理现状后你一定会相信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闾井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牧场。
没错,你的判断非常正确,即使历史已经跨进了二十一世纪,闾井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养殖业和活跃的马匹交易,在西北地区也算独树一帜,那个地方每年在农历七月间都会举办以马匹交易为主题的盛大节日,在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地上,你可以尽情的策马奔驰,你也可以与你的意中人在广阔天地间山盟海誓。
好地方谁都想去,最先到达闾井的还是羌人,而秦人与羌人持续数百年血战后羌人最终退出了这片土地,代之而来的应是秦人和较早接受中原农耕文明由今日西和及礼县西部地区北上的氐人,是秦人和氐人共同创造了闾井的井田制,闾井因此而得名。
既然已经在某个历史时期属于秦国的领地,那闾井地区就必然要执行耕战并重的秦人基本国策,因为忠诚的执行了秦国基本国策,所以才有了闾井地区的低轱辘车,这就是历史逻辑。
啥是低轱辘车?我想你一定不知道,先看图片吧!有图才有真相。
这种木质的低轱辘车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战车的历史遗存,数千年来虽然早已失去作战的用途,但作为运输工具却由一代又一代的闾井人传承至今,依然行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弥足珍贵。
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闾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反复交锋之地,“杀尽沟”、“埋人沟”、“狼渡滩”,你就听听这些可怕的闾井古地名吧!
布麻堡、油笼堡、七界堡、阳关堡、龙口堡、狼渡堡、后治堡、卒龙头堡、杨寨堡、林口堡、张寨堡(大堡、小堡)、罗儿里堡、喇嘛堡、麻子堡、小林堡、颉代码堡、草地堡(阴山、阳山)、崖底堡、东台堡......你再看闾井地区有多少用于军事的堡寨吧!
除了闾井镇的闾井堡城以外,位于哈古村的哈古古城是闾井地区现存的最大军事设施,其营建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本人连蒙带猜的判断,哈古古城极有可能是三国末期曾在此区域反复作战的姜维所建,因为闾井以西五十公里是曹魏政权控制的临洮县(今岷县),西北一百一十公里是狄道县(今临洮县),正北八十公里是三国时期陇西郡治所襄武县(今陇西),东北六十公里是武城(今武山县),以东一百公里是天水,虽然这些距离都是直线距离,但足以说明闾井对于反复在上述区域北伐的姜维该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
闾井哈古古城仅仅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三国末期的公元年,曹魏发起灭蜀之战,西线统军大将邓艾命令其一部兵马就是由闾井向西突破今八力要隘后进入古羌水流域并成功攻占开篇诗文提及的摩云岭(今宕昌雪岭),成功切断姜维自沓中(今宕昌南河)东撤汉中的通道,迫使其率军沿阴平古道南下向宕昌转进。
闾井镇与狼渡滩之间有一个年家大庄,这个村子规模很大,其来历更是传奇,大清雍正皇帝曾经的红人年羹尧在奉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时就由狼渡滩率军经此地向青海转进,相传后来年羹尧奉旨自尽,其后人被朝廷流放至今日闾井地区,经过数百年繁衍便形成了今天的闾井年家大庄。
写到这里虽然我意犹未尽,但看在你烦不胜烦厌恶至极的份上,就先不再东拉西扯了,但我还是想告诉你,我并没有跑题,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以下一个观点:
公元37年参狼羌发起的大规模羌人起义,其重点攻击区域就是今日岷县闾井、申都、蒲麻地区,也就是史籍中记载的氐道县所在地,马援也正是在此地将参狼羌击败又一次迅速平定了羌人叛乱。
而明代进士吕楠所写诗作中“月明人唱定羌歌”可能就是指歌颂马援此次战功的民间歌谣,因为自秦汉以来除了姜维,华夏政权的军事统帅或战将对于西部羌人的威慑力没有人能够超越马援及其后代(最著名的是马超)。
汉代陇西郡氐道的地望始终在学界未有定论,有说在天水市境内的清水县,有说在武山县西北地区,我说就在包括闾井在内的上述地区。
不管陇西郡的氐道到底在哪里,公元37年,主要生活于今日宕昌地区的参狼羌人首次起义最终在氐道以失败而告终。
你可能会问我怎么这么熟悉闾井,那就满足你的好奇心吧!
岷县闾井镇毗邻我的故乡宕昌县八力乡,仅隔一座山梁,距离非常近,我不到十岁时就可以随大人翻山去闾井走亲戚了。闾井是我外祖母的故乡,外祖母出生于一个拥有数百头牛、数百亩田地、数座水磨的殷实人家,而她在仅有十五岁时就由父母包办嫁给破落的大清八力寨最后一任守备的后裔,也就是我的外公,一生受尽磨难,养育了数十口儿孙,我从小在她身边长大,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即使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每当看见我们她的脸上永远是满满的笑意,而在她百年故去时,受她疼爱最多的我却没能给她老人家磕一个头、烧一片纸,这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外祖母故去已经二十多年,每每开车走过八马梁即将进入闾井地界时,总会停下车来,站在高处瞭望外祖母家的那个村庄,也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深处对她老人家的无尽怀念。
写到这里,早已泪目,亲爱的外婆,在那个世界,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