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yáo
注音:ㄧㄠˊ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女
简体部首:女
姚的部首笔画:3
总笔画:9
笔顺:折撇横撇捺横折撇捺
五笔86:VIQN
五笔98:VQIY
UniCode:U+59DA
四角号码:
仓颉:VLMO
GBK编码:D2A6
规范汉字编号:
美好的样子:姚冶(妖艳)。
姓。
古同“遥”,远。
〈名〉
(形声。从女,兆声。本义:姓)同本义。相传为虞舜之后
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说文》。按,母名握登。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
词性变化
〈形〉
或为姚,娆也。——《说文》
姚,好也。——《方言十三》
窕冶。——《荀子·礼论》。注:“姚冶,妖美也。”
美哉德乎!姚姚者乎!——刘向《说苑·指武》
通“遥”。长
其功盛姚远矣!——《荀子·荣辱》
雅声远姚。——《汉书·礼乐志》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出自姚姓。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源流二
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源流三,史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源流四,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肃陇西东南)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所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等。
源流六,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源流七,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
源流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其它,《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
四、得姓始祖
虞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生于诸冯(今属山东诸城)。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曾辛勤耕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五、人口分布
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正支迁吴兴郡,其余迁到北方各地、东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这就是妫汭五姓的名称来历,所以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舜帝为了加强子女间的团结,让姚姓子女曾经改为妫姓,让妫姓子女曾经改为姚姓,部分子女有改回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陈姓和胡姓的由来。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唐书·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王莽封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奉祀舜帝,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徙居吴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姓。王莽还封同族妫昌为汉王,始眭侯。舜帝的其中一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
东汉尚书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姚姓是中华姓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33世孙妫满封于陈,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脉。在中华姓氏中,妫、姚、田、陈、胡五姓同根源,其血缘先祖是舜帝姚氏。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西汉帝国皇太后王政君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
公元前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8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陈国自妫满于西元前年开国,至西元前年陈国灭亡,历年。周敬王姬丐41年,陈国被楚国所灭,楚惠王在原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陈姓子女改回姓妫,再传五世后,复改为远祖之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姚姓,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姓,凡五者皆舜帝嫡裔。王莽在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姚、陈、田、胡姓外,在中华大姓之内的还有王、孙、袁、夏、陆等等。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3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如今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姚、陈、虞、胡、田、潘、孙、车、陆、王、袁、姫等10余姓。
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为明朝第33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余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左右。宋至今千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东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7%。全国形成了以皖浙苏、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从明朝至今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一o.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49%的姚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河北青县姚氏家谱2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两册。河北省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
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民国)姚仁焯修,民国5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江苏镇江姚氏重修族谱6卷,(清)姚廷甫主修,清道光9年公元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毘陵姚氏宗谱30卷,首1卷,(清)姚师傅等重修,清同治11年(公元年)明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镇江润州姚氏宗谱4卷,(清)姚家楫等修,清嘉庆18年(公元年)式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支谱,(清)姚文馥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年)燕翼堂手写本1册。
江苏镇江丹徒姚氏五修族谱4卷,首1卷,附2卷,(清)姚承宪修,清宣统3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8册。
江苏丹徒姚氏重修族谱稿著者待考,著者待考,稿本1册。
江苏丹徙姚氏族谱四卷,首1卷,附2卷,(清)姚承宪纂修,清宣统3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12卷,(清)姚盂廉重修,清同治12年(公元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14卷,(清)姚澍垣、姚家骏等续修,清光绪29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
江苏常州毗陵姚氏宗谱6卷,(清)姚世福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年)谐孝堂木刻活字印本6册。
江苏武进毘陵姚氏宗谱6卷,(清)姚世福、姚盘富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年)谐孝堂木刻活字印本6册。
江苏溧阳姚氏宗谱45卷,首3卷,(清)姚庆福、姚恩溥等续辑,清光绪15年(公元年)藻镱堂木刻活字印本54册。
江苏常熟城东姚氏世系考,(民国)姚锡祚、姚尔钧等纂修,民国31年(公元年)铅印本2册。
浙江宁波姚氏宗谱6卷,(清)姚煃纂,清嘉庆24年(公元年)修,清光绪21年(公元年)重校。
浙江余姚古虞姚氏宗谱6卷,(清)姚升南等重修,清同治17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注:始修於唐代姚恩廉,是为8修。
浙江余姚云楼姚氏宗谱12卷,(清)姚凤泉、姚安治等纂修,清光绪34年(公元年)耕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4卷、第8卷。
浙江鄞县鄞锡山姚氏家乘2卷首2卷末2卷,(民国)张琴纂修,民国19年(公元年)察伦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慈溪姚氏宗谱30卷,(清)姚守烈续修,清光绪20年(公元年)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15卷、第27卷。
浙江象山前山姚氏宗谱1卷,(民国)王醒华重修,民国17年(公元年)手抄本。
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学山堂家谱,(清)姚应龙辑,清道光15年(公元年)姚允升抄补,清乾隆24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家乘,(清)姚澍重辑,清光绪34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5册。
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6卷,(清)姚淳起重编,清雍正2年(公元年)手抄本12册。(另有1部仅存1卷)。
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20卷,首1卷,(清)姚培纯、姚学邃等重修,清光绪13年(公元年)修,清光绪23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2册。
浙江湖州姚氏家乘世系1卷,支系1卷,谱牒4卷,首1卷,(清)姚世锡纂修,清朝年间红栏格手抄本4册。
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著者待考,稿本12册。
浙江绍兴姚氏家谱,(清)姚振宗增修,清光绪28年(公元年)增补师石山房手抄本2册。
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3卷,(清)姚日炎修,清同治7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5册。
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6卷,(清)姚文登、姚汝宾修,清同治7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
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6卷,(清)姚沛然纂修,清光绪4年(公元年)耕山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
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6卷,(民国)姚稼夫等修,民国28年(公元年)梓井山堂木刻活字印本6册。
浙江兰溪郡马遗芳姚氏宗谱6卷,著者待考,清光绪23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
浙江兰溪龙山姚氏宗谱20卷,著者待考,民国2年(公元19l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姚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手抄本,今仅存第3册。
浙江兰溪姚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姚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歙县歙南武担姚氏支谱3卷,首1卷、末1卷,(民国)姚邦燮修,民国20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安徽桐城麻溪姚氏七修宗谱24卷,首一卷,附姚氏先德传7卷,(清)姚寿昌等编纂,清光绪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2册,今缺第6~11卷。
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24卷,首一卷,附姚氏先德传7卷,(民国)姚国桢、姚联奎纂修,民国10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6册。
安徽桐城姚氏家谱(残卷),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间手抄本一册。
安徽秋浦霞湖姚氏家谱4卷,(明)程文肃纂修,明隆庆3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4册。
江西南昌姚氏重修族谱附录,(民国)姚公礼主修,民国20年(公元年)铅印本两册。
山东泰安姚氏家谱,(清)姚克乾纂修,清嘉庐20年(公元年)居敬斋木刻活字印本4册。
山西晋溪姚氏宗谱16卷,姚肇全重修,民国24年(公元年)会宗堂刊印本16册。
河南渑池姚氏宗谱1卷,(民国)姚振华等纂,民国23年(公元年)石印本。
河南陕县姚氏族谱,著者待考。
河南东姚氏宗谱著者待考,姚氏公修,清同治年间刻本1册。
湖北汉阳姚氏宗谱16卷,(民国)姚芳勋等修,民国10年(公元年)成务堂活字刊印本17册。
湖北汉阳姚氏宗谱首编8卷,正编12卷,(民国)姚慕水、姚政桓等撰,民国21年(公元年)重华堂木刻活字印本20册。
湖南宁乡姚氏续修族谱,首2卷,(清)姚宗析纂,清同治10年(公元年)吴兴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平远姚氏宗谱3卷,(民国)姚克明、姚鸿颖等三修,民国5年(公元年)铅印本。
四川宣汉姚氏族谱1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l2年)手抄本。四川省宣汉县三胜乡。
四川宣汉姚氏族谱1卷,著者待考,手抄本。
四川万翠姚氏後裔重修族谱15卷,(明)姚邦谟纂修,明万历40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4册。
姚氏家乘4卷,(清)姚澍纂,清光绪15年(公元年)丽泽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
姚氏宗谱6卷,(清)姚士童等重修,清光绪16年(公元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
姚氏家谱4卷,首1卷,(清)姚康泽修,清光绪27年(公元年)舜井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
城西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姚仁寿重修,清钞补光绪30年(公元年)本。
城东姚氏世系考,(民国)姚锡祚、姚鸿祥纂修,民国31年(公元年)铅印本2册。
姚氏宗谱8卷,姚继唐纂修,民国五年(公元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8册
姚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8册。
姚氏续修支谱8卷,清光绪13年(公元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8册。
姚氏重修支谱10卷,民国八年(公元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10册。
姚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绵江堂木刻活字印本18册,今仅存第1~12卷、第15~20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吴兴郡
周朝置县,秦汉设吴兴郡,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其辖地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举家定居吴兴,隋朝仁寿2年(壬戌,公元年)因濒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时曾改湖州为吴兴郡。姚氏成为吴兴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谤郡望。福州闽东地区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分支。所以,族谱、楹联都标明吴兴望族、吴兴衍派、吴兴郡姓。
南安郡
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陇西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年)改郡为县。
堂号
三畏堂: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历山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耕历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潮山堂:长乐
穹窿堂:宁德
中山堂:闽侯
天马堂:屏南
隆山堂:福安
中沁堂:莆田
罗山堂:晋江
仙源堂:黄柏
南溪堂:浦城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圣至仁至善至孝至义为正而谓名号。
南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仁圣堂,存仁堂,藻镱堂,谐孝堂,承德堂,重华堂,上郡堂,世德堂,仁圣堂,存仁堂,堂山堂
八、字辈排行
湖南益阳姚氏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勋猷著鼎铭”。
湖南平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廷思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广西市里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启振乾坤”。
安徽合肥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江苏盱眙姚氏字辈:“瑞玉兰生辉”。
姚氏雍睦堂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暎朝霞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姚氏一支字辈: “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姚氏一支字辈:永常久福秀锡成益洪隆忠贤全德信瑞肇振玉明
四川资阳姚氏字辈:史翰文章重卿士若永良臣忠常贞靖宣藩德惠长
山东临沂费县姚氏一支辈:汝舜禹扬启章吉玉连锡;应文景德尊宗道学孔思;仁义礼智信正大光明仕;性情自爱国一家庆传之。
安徽省当涂县姚氏一支字辈:正志光明,克昌其寿。
湖南省永顺县万坪镇晓寨村姚氏(三公后裔)字辈:良宗千;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雄开家声远,先绪德泽长,光前有昭继,永业成兴邦。
姚氏一支字辈:川继永春堂开百世山俊发茂得寿万年
公盛堂江苏省赣榆县姚朱范村姚氏字辈:圣在永世继;万克焕开明;德立延敬慎;肇建善庆同
九、姓氏名人
舜(拼音:shùn)前~前,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一说姚墟在今河南濮阳),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另有说都城在潘城(今河北逐鹿)。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其后裔以姚姓为主脉。
后秦,十六国之一,羌族姚苌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控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历三主,共三十四年。西晋永嘉(~)年间,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领从赤停(今甘肃陇西西)迁徙到榆眉(今陕西千阳东)一带居住。年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史称后秦。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十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年擒杀苻坚。及至慕容永率鲜卑三十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
姚平,西汉经学家,
姚绶,明朝画家
姚昙度,南朝画家,
姚范、姚鼐、姚莹、姚椿、姚燮,清代文学家
姚察,历史学家,
姚培谦、姚际恒、姚文田,清代学者
姚最,南北朝画家,
姚名达,民国目录学家
姚思廉,唐朝史学家,
姚合,唐朝诗人
姚一苇、姚雪垠、姚奠中、姚克、姚园、姚若龙、姚谦、张庚(原名姚禹玄),当代文学作家
姚铉,北宋古文家,
姚从吾,当代历史学家
姚云文,南宋词人,
姚治华、姚少华、姚景林、姚鸣京,当代书画家
姚燧,元代学家,,
姚重华,上古圣君虞舜,
姚崇、姚璹,宰相
姚句耳、姚般,春秋郑国大夫,
姚内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名将
姚贾,战国秦国客卿,
姚勉,南宋一代名臣
姚启圣,闽浙总督,
姚希得,清朝
姚镆,两广总督,姚天福,元朝一代名臣
姚弋仲;后秦王姚兴,后秦王朝奠基人,
姚枢,政治家、理学家
姚广孝,明朝政治家、高僧,
姚长子,抗倭民族英雄
姚文然,清朝一代名臣,
姚大宁,武状元
岳母姚氏,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被国人尊为贤母
姚充润,大韩民国总统李明博母亲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