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群山峻岭间,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光能转化的电流,正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成了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阳光银行”,为百姓脱贫奔小康带来希望。
朝霞映光伏,青山披银甲。随着第一缕阳光穿越群山照射到蔚蓝色的太阳能板上,光伏电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光伏电站是我区投入万元帮扶资金协助武山县建设的光伏扶贫项目,占地亩,装机总容量23.7兆瓦,同步在榆盘镇河程村、咀头镇彭坡村建设村级电站48个。年5月启动建设,当年年底就实现了并网发电,还按照容量比例确权对应个贫困村,带动了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武山县项目前期服务中心副主任邓海强:随着我们运维水平的提高,截止到年8月底,我们的发电量已经达到万度,产生效益是万元。
按照规划设计,年以来,我区在帮助当地利用光伏发电增加收益的同时,还在部分区域的光伏发电板下搞起了水产立体养殖,先后投放鲤鱼、草鱼、花鲢4万多尾,眼下,鱼的长势正好,再过不久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惠民武山光伏电站站长颉亮亮:现在看到的这个鱼塘是我们惠民武山光伏电站“渔光互补”的一个实验模式。这种模式在甘肃省扶贫电站里我们仅此一家,除了这个模式我们还有“农光互补”模式,里面种了一些农作物,油牡丹这些东西。我们整个收益和我们发电结算收益全部汇集到一块,发给我们县的个贫困村。
“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惠民武山光伏电站还采取“畜光互补”的模式饲养家禽。三种板下经济充分释放出光伏扶贫项目的带动作用,延长了产业链条,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阳光银行”里又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银行”里的收入怎么分配?项目负责人介绍,年、年是按照一户元,一个贫困村1.5万元进行分配的,而今年收益分配方式比起前两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武山县项目前期服务中心副主任邓海强:按照国扶办最新要求,所有收入在扣除运营费、基本支出后,全部给个贫困村集体。50%由贫困村集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剩下50%由村集体支配,比如说奖励扶贫、开展公共事业。
新的收益分配方式效果如何?榆盘镇河程村的困难群众最有发言权。每周,村民管元顺都会和村里的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参加劳动,通过参加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他们都能享受“阳光红利”,村里闲人少了,大家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增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榆盘镇河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管元顺:原来的话一年就块钱,现在参加村里的公益性工作一个季度就能赚元。
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分配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原来平均分配导致个别群众存在的“懒汉”思想,促进了村民脱贫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解决了村集体增收难的问题,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榆盘镇河程村党支部书记管双富:现在我们把光伏分红的50%,用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道路硬化、道路维修、水管对接和绿化。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在我们这个地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金乌西落,送走了最后一缕霞光,光伏发电站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记者:许宇生周丽媛(见习)吴大川邓雅轩
编辑:赵立颖张超群(见习)
版权声明:图文视频系宝坻融媒原创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了解更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