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俗称“彩塑”“泥玩”。顾名思义,泥塑,就是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手工艺。早在年,泥塑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薛小瑞马国栋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近日,“渭川印象非遗之美”栏目组来到武山县滩歌镇采访了武山泥塑艺人关学田。一进门,客厅里一组组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便深深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抗击病毒人人有责》是关学田创作的防疫题材泥塑作品,这件作品曾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相关机构发起的“万众艺心抗击疫情”主题工艺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在关学田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的当属那些反映农耕文化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件件形象生动,个个神韵兼备,那些由大泥块、粗线条堆砌出的身体,不失结构的严谨,并保留了泥土本身的色彩,以彰显作品的淳朴、厚重,极具乡土气息。他的泥塑作品《农耕记忆》还被评为武山县文化旅游创意作品,并被武山县博物馆收藏。
“制作泥塑的泥土,一般要选用带些黏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这样就不会干裂。”如何将普通的黄泥巴把玩成一个个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关学田现场一边讲解一边为我们演示一番。他随手从备好的泥料里拿起一块,先从人物的头部开始捏起,尤其注重面部表情的塑造,惟妙惟肖中略带夸张。大约十多分钟的时间,经过反复的雕、塑、捏等手法,一件生动的乡下老叟泥人形象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而那块普通的泥巴就在他手中复活。
生长在黄土地上的关学田,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一双巧手搞泥塑才是近些年的尝试,这源于他所从事古建彩绘的直接影响,而农村的生活经历则为他制作泥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耕地、种田、背麦,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景,时刻唤醒他的创作灵感;壮硕的骆驼,负重的马匹,滩歌古镇茶马古道上的悠悠驼铃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他要把过去的岁月、难忘的童年留在泥塑的永恒中,要把浓烈的乡愁、生活的酸甜苦辣酣畅淋漓地捏塑出来,要让泥塑这种最古老、最常见的民间艺术走进下一代的童年记忆。
于是,关学田走进家乡的校园,他被滩歌初级中学聘为“陶艺社团”辅导员。作为校外辅导员,他与学生一道挽起袖子,捏起泥巴,共同度过一段欢乐时光。泥塑进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如今,滩歌初级中学的“陶艺社团”教学设施齐全,泥塑作品多达余件,且精品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其造型更是涵盖了包括人物、器物、动物及史前文明的复原与探讨研究等领域。通过泥塑、旋鼓舞等富有地域文化的兴趣班、校本课的开发,一度厚植了该校作为天水市首届文明校园、天水市科技创新明星学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的文明底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