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甘肃天水人是汉朝末期诸葛亮从曹操麾下收来的一名大将。因他机敏过人,聪颖无比,所以被诸葛亮收为徒弟,后来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因“铁笼山之战”被人熟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些和姜维有关的地方,这里一朝兴起,千年兴隆。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些和姜维有关的地方铁笼山:北伐中原,气势如宏
铁笼山是姜维北伐中原时,与曹魏大将徐质大战的地方。这便是姜维故里的兴起。铁笼山位于武山县高楼乡境内,这里山势奇险,蜿蜒起伏。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起兵20万,在董亭和曹魏先锋徐质遭遇。
这里山势奇险,蜿蜒起伏姜维曾对众将曰:“昔日丞相在上方谷,不曾捉住司马懿,我深为遗憾。今天司马昭必定被我活捉。”很快,姜维计败徐质,围司马昭于铁笼山。然而战事瞬息万变,姜维派出前来增援的羌王去窃取魏寨,被魏兵生擒后降魏,姜维兵败撤回到汉中。《三国演义》对于铁笼山之战也有详细记载。
《三国演义》对于铁笼山之战也有详细记载姜维墓之解:“铁堂峡古有铁堂庄,伯约生于斯地”
根据记载,天水有两座姜维墓,其一在甘谷县,其一在天水关。甘谷的姜维墓人人知晓,但天水关的姜维墓却鲜为人知。
天水关的姜维墓却鲜为人知天水关的姜维墓坐落在秦城区天水镇东北的黄家坪山顶,左面为石家峡,右面为铁堂峡。铁堂峡不仅是西汉水上游的流经之地,也是由陇入川的古道和军事要塞。姜维墓山脚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是抚夷将军姜叙曾经镇守过的历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姜维古墓直径约十米,在此远眺,天水关尽收眼底,放在今天,也称得上八景之一。
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姜维死的时候六十二岁,据传部下偷偷地割下姜维的头颅,潜回天水关,埋在黄家坪山顶姜维曾经屯过兵的扎营地里。当地人至今仍然称这座山为“姜维坟”,地为“扎营地”。《直隶秦州新志》中记载道:“铁堂峡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州志亦铁堂庄,今两存之。”千百年来,姜维一直受到天水关人民的敬仰。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所评价姜维说:“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姜维故里:高尚廉洁,赤胆忠心。
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就是姜维故里。传说姜维少年时期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有大志,广泛结交豪杰高士。因为姜维的父亲死于平羌、戎叛乱,他被朝廷赐为中郎。归顺诸葛亮后,他忠心耿耿,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诸葛亮之后,姜维成为蜀汉中流砥柱,维系蜀汉政权长达十多年。
姜维成为蜀汉中流砥柱,维系蜀汉政权长达十多年据传当年姜维在剑门身死后,马夫冒死带着姜维的一只马靴,昼夜兼程,赶回冀城,向家人报信。噩耗传来,乡亲们哭声震天,泪洒成河,高举招魂灯,齐唱招魂曲,并在姜家庄南山举行了隆重的葬靴仪式,以此作为姜维的衣冠冢,也就是今天大多数人熟知的姜维墓。此后这里被命名为靴子坪。这里坐南向北,背负群山,面临渭水,地势开阔。对岸群山环绕,环拱映照。
对岸群山环绕,环拱映照一九八八年,甘谷县为了保留古物,于是在靴子坪姜维衣冠冢旧址重修姜维陵墓,用青白大石砌墓冢。如今已是青苔布满,绿草茵茵。而“姜维故里”四个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素底红字,以显示姜维一生高尚廉洁,赤胆忠心。姜维遗址也由此慢慢走进了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