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前言:近来,我忽然萌生了写一写武乡一中老校长武山春同志的心思,这缘由起于11月23日我在上北漳村参加村里举办纪念当年中共北方局党校驻村迄今80周年大型朗诵活动时,我在偶尔邂逅的交谈中了解到,“悠悠朗读”团队的成员之一武丽教师就是武校长的女儿。这些年来,我供职于武乡县教科局史志资料汇编业务,对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生平业绩经常予以整理编辑,使之载入史册。但我对武山春校长的生平比较陌生,甚至连其生平大致轮廓也很模糊,因为我于年山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分配回武乡一中高一年级执教的时间很短暂,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匆匆离开了。而当时正是武山春同志在武乡一中校长上任伊始的时候。好在武乡一中退休老教师郝文科曾是武校长的知情教职工兼好友,过从甚密。于是,我抽空采访了郝老师,便有了这些关于武山春同志生平的传记文字。
---李仲明
师长的追思——关于武乡一中老校长武山春同志的
生前留踪追寻与生平记忆碎片
李仲明
二、考录沁县中师学校,成了一名风华正茂的“风云”师范生。
上世纪的60年代是个令人目眩的火红的年代。“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主席的“光辉”诗句在祖国大地风靡一时,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红专结合,又红又专,革命师生佩戴袖章走上街头,高喊着口号,声震屋瓦,此起彼伏。而自5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至60年代高等院校招生逐渐减少,那些年头正在接受中学教育的山春和所有其他的同学一样,面临着“高考”将要取消了,不少人艳羡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幸运儿,可自己未来的路向何处去?那些后来人们习惯上说的60年代“老三届”、“新三届”知识青年,蹉跎了岁月,荒芜了学业,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青的男女同学们都会暗自思忖:继续上高中有前途吗?那么,自己未来的前途在哪里呢?
和自己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山春自然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初中毕业的前夕,他思考着,心潮起伏,编织起自己朦胧的青春理想追求......
既然继续上高中考大学无望,日后走工农兵学员推荐生这条路也不现实,加上家庭经济并不怎么样,那么,初中毕业上师范,成为这些人在未来人生十字路口上思考时目光瞄定的理想抉择。
于是,山春、忠堂、天宝、焕兰等同学顺利通过考试,结伴前往沁县师范就读。古人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里是长治北四县(武乡、襄垣、沁县、沁源)人民教师的摇篮,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追求的理想职业。
那个时候,山西省沁县师范学校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师比较出名的学府。沁县、武乡都属晋东南古上党地区最北部相邻的两县。但自古以来沁州古铜鞮的文脉一直沛然勃兴,其文风延绵,薪火相传,古老的沁州大地一直有着旺盛的耕读人文沉淀,吸引着周边有志青年莘莘学子前来就读。山春他们于-年间在沁县中等师范学校攻读。属于67届沁师毕业生。再具体一些,山春、天宝在沁师21班,忠堂他们在20班。据忠堂回忆,山春同学到了沁师担任21班的共青团书记。当年沁师的校长是段书珍,武乡张庄人。可见武乡籍的同乡在沁师校委会、学生会、班委会当中作用的举足轻重,非常瞩目。那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掀起的炽热岁月。可以想见,当时他是怀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热烈理想来到这里学习的,自己出身于贫农家庭,由于自己的争气,能来沁师上学,成了一名师范生,自然是家庭的荣耀,母亲也觉得容光焕发,顿时有了精气神。族人闻知山春考录进“沁师”的喜讯后,纷纷来祝贺,都觉得他有出息,一个出身贫寒的放羊人的儿子成了光荣的师范生,预示着未来的前途,自然是无限远大的。20世纪60年代的年青人都有着一腔沸腾的热血,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励志求知,建设家乡,和所有的其他同龄人的理想追求一样,山春也不例外。
山春在沁县师范的求学三年期间,正碰上全国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即将掀起的前夜和正式揭开序幕之际,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中央“5.16”通知下来了,年晋东南地区“1.25”夺权红极一时。社会上盛行林彪鼓吹的“顶峰论”,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政治冲击一切,诸如破旧立新,批判资产阶级阶级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尤其狠批所谓“白专”道路......等等这些建国以来一直时髦的口号愈演愈烈,变本加厉,席卷教育领域每个角落,学校里到处都是插“红旗”,拔“白旗”,“革命师生”停课闹革命,“极左”革命派横扫一切“封资修”和“牛鬼邪神”,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一时瘫痪了。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炫目年代,文艺舞台上盛行的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等。山春在中学时就培养了文艺的浓厚兴趣,自然对这些时兴的剧目感到新奇,在观摩涉猎这些革命“样板戏”之余,也经常参加沁师学生文艺节目排练,有时也到附近乡下巡回演出。
树欲静而风不止。沁师也和全国其他各地一样,停课“闹革命”,但没有多久就复课了。校园里各派夺权运动暂告了一个段落。自从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以来,全国各地学雷锋,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活动在校园里有声有色开展着,同样在沁师一直持续下来。沁师教学秩序渐趋正常,山春他们很珍惜人生中的这个难得的的机遇,总算完成了三年的师范课程学业。期间,顺应当时的潮流,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努力紧跟上形势的发展,努力从正面来理解这场运动,在“沁师”21班共青团的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演讲口才,以及社会交际能力与组织领导能力,并挤出时间刻苦钻研知识,成了一名令人瞩目的活跃的学生干部。
三年的沁师生活是很清苦的。那时候,沁师食堂里学生的饭票也限量的。这些武乡籍的学生回家返校时,家长总要给他们打理一份丰盛的“干粮”。武乡蒿庄的忠堂他父亲在给儿子精心打理时,自然也想着儿子的那位沁师同窗伙伴,一份是忠堂的,另一份是山春的。这已成惯例了。
沁师期间,山春抽空千里迢迢去了一趟天津,看望自己的长兄,这时,春纣已经成为了一名年青的军官。兄弟俩多年难得这一次团聚,互诉衷肠,山春向长兄叙了老家的艰辛,都思绪万千,感喟不已。长兄看到眼前的三弟已是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师范生,前途无量,自然欣喜不已。临别时,春贵送给三弟自己不穿的一些绿军大衣、绿军帽等军队制服。从天津回来,同学们闻讯都来争看山春带回来的军用品,山春自然少不了首先赠给自己的挚友忠堂和天宝。大家都以穿戴上这些军衣帽为荣。这事一时在校园里传为美谈。
三年沁师不觉已过。67届的沁师生当年毕业了。“如火如荼”的校园生活划上了句号。
需要指出,沁师生中这些武乡籍的青年菁华,若干年后,构成了武乡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阵容宏大的基础骨干力量,他们及其或前或后的几届毕业生群体大多有理想,有抱负,满腔热忱,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同时由于目击过、经历过剧烈的政治运动的震撼,给他们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烙印,带着他们那个岁月特有的色彩,在日后返回武乡走上工作岗位,只有少数人从政改行,绝大多数人还是师范科班出身,“专业对口”,走上讲台,教书育人,青春无悔,用青年人生命的光和热,为家乡的教育教学事业贡献了各自的应有力量。
源自武乡一中退休老教师郝文科等几位老同志的原始述写备忘录
(执笔记录人:武乡县教科局教科史料责任编辑李仲明)
作者简介:李仲明,年7月3月出生于故城镇邵渠村。年山西师大政治教育系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参加工作后曾当过教师,记者与编辑等,业余喜游历和看书与闲聊。目前,供职于县教科局从事教科史料与年鉴的整理及汇编。
编辑:采禾
一起找寻美的故事
呈现众生相传播真善美
让我们一起用文字记录家乡
投稿邮箱:mlml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