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忙检查矿山安全生产:翻山越岭上山下矿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徐文标通讯员陈美
泰顺县位于浙江最南端,浙闽交界处的大山之中,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为保护环境,该县关停了一批矿山企业,但有7座非煤矿山仍在生产,是该县应急管理局紧盯不放的监管重点。
10月5日上午,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吴久威带队对辖区内的非煤矿山开展检查。车子在大山间颠簸了1个多小时,来到位于泗溪镇前坪仔村的金菱萤石有限公司,它是浙江省萤石开采规模最大的矿,也是温州唯一一座地下矿山。
在矿口值班室,检查人员戴上安全帽、矿灯、口罩,换上雨靴,背上自救呼吸器,从“主硐口”进入矿洞。
路上,检查人员听取了企业主要负责人李鑫对近期采矿流程的介绍。“在巷道中段,一般先检查固定在井壁上的压风自救和紧急供水设备是否完好。”矿山专职安全员冯健一边说着,一边动手演示正确使用流程。他表示,硐室一旦发生坍塌,这些设备是井下被困人员获取空气和饮水的保障。
在工作面,检查人员遇到刚完成工作、准备返回地面的钻工方能浩,便随机询问其个人防护、岗位风险、安全培训等问题,方能浩都能准确回答出来。
方能浩和几个勤杂工走到井口,从下井栏中的透明袋子里抽出自己的工牌,放到另一侧的升井栏中。“这是为便于掌握下井人员情况的。”冯健说。
李鑫接着说,为了让工人携带自救器、定位器,升井翻工牌等,他们着实花了一番心思,奖惩处罚各种手段都用上了,监督大家养成习惯。
说到定位器,在值班室屏幕前,李鑫向检查人员演示定位系统的功能。在定位系统上,可以清晰看到井下作业人员的人数、位置。“看,现在井下还有8人。”李鑫一遍演示一边说。当鼠标移动到闪动的标记位置时,相应的工人人名、工种等信息全都显示出来,标记显示的位置就是工人所在的位置,“系统还在调试完善阶段,所以在井口放置工牌,为的是有双重保险”。
据了解,该矿近两年来的安全投入共计上千万元。吴久威了解后叮嘱道:“安全生产,怎么强调和投入都不为过!”
当天中午,在镇上吃了便饭后,检查人员临时决定,再抽查一家露天矿。于是,他们整装出发,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原载《中国应急管理报》年10月7日第一版原标题:翻山越岭上山下矿)
编辑: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