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前言:近来,我忽然萌生了写一写武乡一中老校长武山春同志的心思,这缘由起于11月23日我在上北漳村参加村里举办纪念当年中共北方局党校驻村迄今80周年大型朗诵活动时,我在偶尔邂逅的交谈中了解到,“悠悠朗读”团队的成员之一武丽教师就是武校长的女儿。这些年来,我供职于武乡县教科局史志资料汇编业务,对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生平业绩经常予以整理编辑,使之载入史册。但我对武山春校长的生平比较陌生,甚至连其生平大致轮廓也很模糊,因为我于年山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分配回武乡一中高一年级执教的时间很短暂,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匆匆离开了。而当时正是武山春同志在武乡一中校长上任伊始的时候。好在武乡一中退休老教师郝文科曾是武校长的知情教职工兼好友,过从甚密。于是,我抽空采访了郝老师,便有了这些关于武山春同志生平的传记文字。
---李仲明
师长的追思——关于武乡一中老校长武山春同志的
生前留踪追寻与生平记忆碎片
李仲明
四、90年代武乡一中深化教育领导体制改革,推行“校长负责制”,顺应这一教育领域的时代发展,山春迎难而上,毅然出任一中校长之职,开创了一中学生首次考入北大的高考斐然成绩。
90年代是深化改革的年代。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出现,改革者便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从而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时候,武乡一中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武中人的教学耕耘,虽然也取得过一定的高考成绩,扭转了在恢复高考之初晋东南地区一度曾经排名落后的尴尬局面。但一中也面临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时代呼唤一位强有力的具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育界干部来掌一中的舵轮再出发。
年11月,山春正式上任。
在这些卸旧履新之交的日子里,山春的心潮一直在起伏着,是的,新的领导岗位已经向他招手。但他本人与一中的人脉渊源其实简单的很,仅仅是60年代那阵子这所完全高中的初中班的一员毕业生而已。至于自己的一中的班底根基和教职工基础,他感到一脸的茫然。山春也深知,一中这个教学机构,知识分子云集,建国后多少年来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为了明哲保身,全校教职工队伍以至校委会领导成员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历来到一中当一把手,总得有着自己一定的群众人脉基础,否则不敢贸然执掌一中的“帅印”,但这些问题,山春在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不能说没有考虑,但一想到自然组织上信赖和支持自己,那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不能辜负组织上的重托,而仅仅计较个人的得失进退。
再说眼下的一中,即90年代之初的一中,远非80年代初刚恢复高考那些年的情景,教学人才的青黄不接已成为过去时,整个80年代全国高校本科生、大专生分配回来的多多,一中的高中文科、理科中青年教学骨干、中坚队伍的生力军阵营已初步形成,从高考成绩上看,这些年来一中的高中毕业生高考揭晓已经叩开了南开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之门,一中的未来前景还是令人欣慰的。
机遇与挑战同在。
目前一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时光已前进到90年代了,而这里的教学设过于滞后,甚至也太寒酸了,教室的班容量庞大,但教室却有限。必须大力改善这里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譬如:教职工、学生食堂、宿舍、师生卫生场所、锅炉房饮用水设备、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仪器室......等等,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入手,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寻找解决之道。
与此同时,随着90年代国家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学校也非远离社会的一块“净土”,外校的高薪聘请,引起教师外流,校际的竞争,也导致生源流失,所有这一切,对一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一个治校的大致轮廓框架在山春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抓基建,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发挥师生的思想政治优势——德育和党建,在青年教师队伍中进一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同心同德,集思广益,携手并进,辛勤耕耘,为把一中建成晋东南长治地区北部优质示范高中而努力奋斗!
山春便是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带着全县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走向一中校长领导岗位的。
教学质量历来是教学机构的生命线,而教育教学的革新是其永恒活力生机的灵魂与精髓所在。山春上任伊始,和分管教务的一中教务处主任以及各年级课任组长一起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教法与课改动态,以及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动向,从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过程中进行热烈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出学校今后因势利导的正确之策。在随后的几年里,顺应各地先进教法教改的经验学习潮流,山春和校委会以教务主任为代表的中层以上领导成员积极倡导了赴外地观摩学习的活动,组织不少优秀教师到榆次昔阳和顺......等地的学习取经,然后回来结合本校教科研实际现状,进行进一步借鉴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一中教改课改,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翻阅校史,我们解读到这样关于山春校长的治校业绩记述:-----
“九十年代初,正值深化校长负责制之时,以他为校长的的领导班子,从学校实际出发,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了系统的管理制度,着力改善教学设施和育人环境着力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形成一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武乡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集中体现在高考上,高考录取人数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上一个新台阶,高考录取数由年的83人,一路高歌猛进,到年录取数为人,是年的2.3倍,特别是年,年一中学生张毓、马飞荣登“北大”殿堂,彻底改写了武乡一中学生高考录取榜上无缘北大的历史。他还十分重视初中重点班的建设,中考成绩曾多年居全县榜首,且为本校高中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生源,为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职期间,他竭力尽智,贡献突出,学校被连年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他本人于年获山西省教育委员会授予的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校史里的这个评价是公正的,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可惜天妒英才,正当山春处于人生历程中声誉鼎盛期辉光闪烁,自己还想在校长之职的任上再做一番作为之时,病魔悄悄靠近了他,年因病入院接受治疗,翌年即年11月旋即病逝,终年仅54岁。
在病榻上那些最后的日子里,山春对自己走过的一生历程进行了慢慢的回顾,自己,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孩子,在党的红旗下成长起来,自沁师毕业后走上讲台执教也就是短短那么几个年头,是命运之神将自己推到了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的岗位上,一干就干了二十几个春秋,期间,凡遇困难阻挡的风尖浪口,总要勇于任事,奋勇前行,昂首阔步,攻坚克难,从不言败,从而一路凯歌,走向胜利.....是属于那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强有力类型的领导干部,现在,确实也感到有点累了,可是,小时候那最艰难的困境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啊,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继母一眼一眼看着自己长大成人,又怎能忘,寸草春晖的一颗感恩的金子般的祥光,是乡下蒿庄、东河沟那些穷乡僻壤的叔婶们疼爱他,同情他,除了给自家的儿子打理一份干粮,还忘不了也给他打理一份,靠了忠堂、天宝......这些情同手足的伙伴们的肝胆忠义相助,他山春经过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这番好前程啊,一想到这些,怎能抑制住自己热泪盈眶,那些贫穷的山乡对教育文化是多么的热望,是这种养育过自己的蒿庄父老乡亲们寄予的殷切期待,才使他浑身产生了强大的前进动力,他有机会从政,但他坚守在教育的阵地上矢志不渝,无怨无悔,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这番热望......
在新千年的曙光不到两个月就即将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家这位可敬的师长离我们而去了。
历史的风铃在校园里轻轻诉语。多少时光荏苒,多少星光划过,一切都匆匆而来,匆匆而过,不免令人喟然长叹,如果天假以年,山春不至于英年早逝的话,他在校长的任上一定还会有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他是个知难而上的人,一个光明坦荡的人,一个在任上有建树的校长。
源自武乡一中退休老教师郝文科等几位老同志的原始述写备忘录
(执笔记录人:武乡县教科局教科史料责任编辑李仲明)
作者简介:李仲明,年7月3月出生于故城镇邵渠村。年山西师大政治教育系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参加工作后曾当过教师,记者与编辑等,业余喜游历和看书与闲聊。目前,供职于县教科局从事教科史料与年鉴的整理及汇编。
编辑:采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