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中午,随着最后一位在院病例在重庆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市公卫中心)出院,重庆实现在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作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定点驻守市公卫中心的王导新狠狠地松了一口气。
自重庆出现疫情以来,王导新就再也没回过家。奔波公里,辗转全市12个区县支援基层抗疫,王导新会诊救治余例,参与会诊重庆首个新冠病人的救治。50多天的努力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期间,市公卫中心收治的名新冠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病人0死亡,医护0感染。
“虽然全市在院确诊病例清零了,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0,并不代表零风险。对于王导新来说,“清零”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王导新和确诊患者交谈握手
曾抗击非典、禽流感
老将“披挂上阵”
14日下午3点半,在院病例清零的前一天,市公卫中心会议室照例进行每天一次的病例专题研判。
参与研判的专家们都笑了。所有人的心情似乎都轻快了许多。
在这里,每天一次的病例专题研判和每周一次的总结分析是“惯常动作”。以往,为病情各抒己见、为治疗方案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表情,多半是皱眉头,凝重,忧虑。笑声,在这儿,并不常见。
55岁的王导新是重医附二院呼吸科主任,从医34年。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03年非典疫情,担任重庆市非典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07年H7N9禽流感,他同样奋战在一线。
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回渝后不久,王导新收到抗疫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任命。战“疫”的号角吹响,如今回忆起第一反应,王导新流畅地答:“我暗暗对自己说,来了。职责来了,担子来了。”
公里12个区县
这个加法不容易
1月20日,医院收治重庆首个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王导新马不停蹄前往巫山会诊。公里的“会诊奔波路”正式出发。
到底能否确诊?如果确诊该怎么治?去往巫山的路上,经和同事商讨,王导新心中渐渐有了底。“病人高热,呼吸困难,治疗中得提供呼吸支持,抗病毒治疗和对症综合治疗也不能少。”
到达后便是一刻也不能停的忙碌。专家组通过结合CT、氧和指数、呼吸频率等指标,确诊其感染新冠肺炎,并属于重症患者。刻不容缓。患者在被转院至医院之一,医院的同时,王导新也收到指令:万州出现疑似重症患者。当天,他立刻从巫山赶往万州。到达时,医院隔离病区的电子钟显示:已是凌晨1点。
新一轮的“战役”又打响了。
采访中,王导新拿起笔,给记者做起一个简单的加法题。“重庆到巫山,近公里;重庆到万州近公里,万州我一共去了3次,巫山去了1次,另外还有垫江、綦江、合川……除了区县,主城区也要去会诊,前前后后加起来跑了公里了。”
▲王导新正和医生研判病情
亲自插管、气管肺泡灌洗
他坦言:“我不怕”
1月26日,王导新带领市级专家组进驻市公卫中心;2月3日,中心一例危重症患者病情恶化,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这是重庆市第一例气管插管新冠肺炎病例。患者为肥胖体型,进行气管插管难度大不说,对医生暴露风险也大。这无比考验着医生的技术——如果导管一旦放置失败或送错位置,极大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关键时刻,王导新奋勇挺身。“你问我怕不怕,说句实话,不怕。”王导新告诉记者,插管过程中,患者会因咽部异物感产生咳嗽,一咳嗽就会喷出大量气溶胶。医生即便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面罩,也有暴露感染的风险。
“但我本来就是呼吸科医生,我不上,谁上?何况三层防护后,风险会大大降低,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这句话或许还有一半未讲完,相信自己的运气。那时,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前赴后继地出发,王导新不少同事自愿前往武汉、孝感。“最前线有人了,我们在家乡,更要守好‘土’。”在长达5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后,王导新最终成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最终,该患者转危为安,成功治愈出院。
▲参与重症患者的治疗
亲自插管、亲自气管肺泡灌洗,于所有医生而言,这是最高暴露风险的治疗手段,王导新再清楚不过,但他也要亲自上。亲临第一线查房、有创操作,再集中讨论治疗方案,王导新记得,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要面对3个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病人。“那两天简直是忙得‘一塌糊涂’,两天除了5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工作了差不多38个小时。”
第一时间进行会诊研判,3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最终被确定。轻描淡写一句“成功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的背后,是无数医生夜以继日的付出。
市公卫中心例新冠确诊病例,31例重症患者,零死亡。工作中,王导新自言是自己一个很理性的人,为数不多的感性时刻,便是得知重庆出现死亡病例的时刻。
“一个数字背后代表一个家庭,我怕数字增长,更怕这个数字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有遗漏,而增长。”所幸没有。王导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告诫他人,也是自省:“对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一定要仔细地临床观察,要做到心中绝对有数,制定的方案才科学、准确。”
每天要对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方案进行调整,对每一个拟定出院的患者进行把关,每天工作超15个小时。“病情可不等人。”为此,王导新24小时开机,手机从不离身。
“下一步,我们还要针对境外输入的发热病人进行排查,所以我才说,‘清零’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采访中,王导新始终戴着口罩,“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或许和很多人一样,我期待同心抗疫后,真正胜利的那天。”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