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馆”建设让文化艺术“宝盒”更璀璨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郭琦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博物馆展示,有了博物馆提供的展示空间,我们想要传递给大家的地方文化能被更多的人欣赏到。”武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刘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成立于年的武山县博物馆,是一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年1月29日,武山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位于渭北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西侧。馆内藏品中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武山人”头骨化石,西周、战国时的青铜器,汉代陶庄院,唐代鎏金镶银铜碗,宋金彩绘、模印画像砖,元代琉璃舍利塔,“十八族安抚司”铜印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有了博物馆,一个地方的文化便有了展示的地方,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武山县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令强云说。
年的夏天,搬迁至藉河边的秦州区图书馆和秦州区博物馆,成了天水市民最热衷的打卡地。成立于年4月的秦州区图书馆,曾位于自由路汪氏民居,目前已从古民居搬入藉河风情线4号馆。馆内现有各类藏书7.7万多册。三层现代化布局的新馆,既有丰富的公共阅读空间,也有紧邻藉河的独立自习走廊。读者可以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享受舒畅的阅读体验。
“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对地方性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人员培训、新技术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开放、业务流程的改革、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突出服务地方发展的要求。”秦州区图书馆馆长王越说。
新建的秦州区博物馆位于藉河风情线3号馆,馆内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为1平方米,展出文物约余件。馆内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古代女子梳妆用品、雕版等文物,不仅映射了秦州的发展历史,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灿烂多元的秦州文化特色。
“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是对地方文物更好地保护。”秦州区博物馆馆长李卉说。
“文化馆属于基层文化机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也是当地人的文化活动中心,不但可以为市民提供文化活动场地,还能通过专业培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秦州区文化馆副馆长赵志强说。
年7月13日,秦州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南山体育场——“三馆一场”集中揭牌开放仪式在南山体育场举行,秦州区文化建设自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了进一步丰富文化氛围,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我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实施了秦安文庙等9个国保、省保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水帘洞岩体加固、秦州关帝庙等29项国保、省保单位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成了大地湾遗址界桩界碑工程和F遗址安全技术防范等工程项目,以及天水市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等资料汇编。
天水纪信祠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国保单位由17处增加到21处。天水市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麦积区博物馆破格晋升为二级馆,大地湾博物馆和清水县、张家川县博物馆成功晋升为三级馆。建成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家,建设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年,大地湾遗址、马家塬遗址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张家川县圪垯川遗址入选年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山县被文旅部命名为至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三馆”建设等文旅在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手记:
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建设,是打造天水历史文化、彰显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标,不但能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保护和弘扬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以及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天水的“三馆”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数字化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三馆”文化地标的建成,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