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家门口的大公鸡没有打鸣。王明山却起得很早。
村干部走动了好几天,只有一个目的:进行兰州新区移民摸底,并带队领村民去移民地参观。在兰州工作的子女笃定这件事“不靠谱”。可听村里人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政策。王明山思前虑后,迟迟没有拿定主意。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还是决定去看看。
早早起床后,王明山和同村的二十多人坐上大巴,前往了这次移民政策里,规划的落户点之一的中川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大概两个月前,天水市武山县的某个村落。
年10月中旬,兰州新区面向陇南、甘南、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白银等地,发放了关于商请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工作摸底的函,并附安置方案。其中提到:
此次面向以上地方的搬迁安置对象,为暴雨洪涝灾害中,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需重建的受灾户。年,兰州新区可承接安置群众1.5万户,其中城镇约1.2万户,农村约0.3万户。今后每年可承接搬迁户3-5万户。
按每户四人算,兰州新区未来每年可承接移民大约10多万人。顺利的话,未来十年里,兰州新区将增加50-万的人口。
兰州新区发力移民搬迁安置,一方面是面向各地市,解决年的受灾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兰州新区已苦于人口多年。这是兰州拉开城市骨架后,急速扩张的城市容量,和人口吸附力持续低迷的现状之间,尖锐的矛盾。
相比于大刀阔斧进行人口移民的兰州新区来说,兰州市区对于人口的焦虑更甚。
兰州竭力开辟着全新的城市空间,城市面积持续扩大。和平、定远,甚至城区以北的什川镇和水源村,都成了开发建设的热土。但这段时间,兰州市人口增长的幅度微乎其微,这是兰州陷入焦虑的根源。因为人口,一直都是城市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东南沿海城市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人才的流入和廉价劳动力的聚集。把时间回溯到盛唐时期,万国来朝的长安城,就是当时世界级的人口大城。
有别于临近的长安,兰州的人口增长速度,历史上一直十分缓慢。从魏、晋时期到建国初期,历时余年,兰州的人口才由1万人发展到19万人(市区)。平均一个世纪,才能增长不到一万人。
年,兰州市人口仅有72.71万。
不过,在建国之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兰州很少因为人口而感到过焦虑。或者说,兰州几乎没有想过,人口将会成为悬在城市头顶的一把刀。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兰州乃至全国的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当然,那段时期兰州的人口迅速增加,还和工业发展、政策引导下的人口迅速聚集相关。上海等地的企业、工人援兰,让兰州的人口增加了80万之多。五十年代末,兰州总人口已有.39万人。
当时,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兰州甚至开始施行适度的节育宣传工作。但由于-年期间全国性的严重自然灾害,兰州人生活陷入极度的困难,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为了快速恢复人口,兰州的节育宣传工作暂缓。
到了年左右,兰州市区人口再次增至.8万人。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兰州每年的人口平均增速,是过往两千年间的多倍。
人口的疯涨,让各级政府不得不思考就业难、生产资料不足、消耗过大等一系列问题。未雨绸缪之下,全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年,兰州的城市人口增长速率逐渐放缓。截止年,兰州的总人口为.6万人,人口增速相较于计划生育之前,已经下降了23%左右。这时,兰州依然没有因为人口感到焦虑。
但就像有人说的:唯一不能扭转的变化,就是时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的激增,和七十年代之后的计划生育,让中国人口的年龄发生了断层。年以前出生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庞大,但如今他们已经统统超过60岁。即便是整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纷纷临近退休。
这是中国老龄化现状的症结。
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在兰州,这一数据为13.4%。最重要的是,这种状态还将进一步加深。国务院预计,到年,60岁以上老人将占据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逼近4亿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人口结构的失衡和城市劳动力的缺失,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自20世纪末开始,人口状况的持续高压之下,日本一方面社会保障(养老)支出攀升、税收降低;另一方面,劳动力缺失也严重拖累了经济增长速度。
近二十年来,东南沿海的崛起,加剧了中国人口密度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缓慢的经济增速,进一步让兰州以及其他内陆城市,陷入了“人口荒”。
按道理来说,兰州面临着形势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吸纳更多的人口、为城市发展增添新鲜血液迫在眉睫。
但城市是一座庞大且精密的仪器,其发展的过程和走向,往往没有道理可讲。
近十年来,兰州户籍人口才增加了8.33万人。年,兰州的人口增长率仅为3.4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龙瀛,在《造就》节目演讲时表示:全国个城市中,有个城市人口流出严重。未来的中国会陷入“城市坍缩”的状态,人口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年就是城市坍缩的元年。
城市坍缩的状态,和如今城市扩张的风潮截然相反,但却不可避免。
如果在城市规模化之后,提供不了就业、留不住人,这种表象上的城市规模势必会反噬。以鹤岗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就是已经陷入“城市坍缩”的典型代表。
在他的演讲中,最刺痛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配谈未来。
这些年,兰州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做了充足的努力,城市疆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但相对而言,兰州在人口方面做出的努力并不大。在人口持续低迷,甚至外流的情况下,兰州已经开始面临“城市坍缩”现象相关的问题。
为了扭转僵局,越来越多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在这几年纷纷开启了“抢人大战”。内陆城市势头尤为迅猛。
年之后,武汉、西安、成都、杭州等地,都开始在引人政策上各显神通。短短一年后,西安就以80万户籍人口的增速拔得头筹。成都和武汉,也有近40万左右的人口增长。
但这些城市,即便是如今也并未减弱人口引进的力度,而是秉承着“多多益善”的原则,持续降低落户门槛,提高人才引进比例,在人口、人才引进上齐头并进,进而纷纷迈入千万级人口城市的门槛。
遗憾的是,兰州并没有抓住“抢人”的风口,错过了呼啸而过的时代列车。
眼看着被其他城市甩到身后,反超乏力。但兰州面临的现状,比这严重的多。
曾几何时,兰州对西北五省枢纽的定位坚定无比。这些年,很多人还被困在固有思维的枷锁里。有朋友就说过:兰州总比乌鲁木齐和西宁这些地方好吧!要比也得和西安。
可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如今的乌鲁木齐,不管是GDP、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还是经济增速,都已经把兰州甩到了身后。就连城市面积、GDP为兰州一半左右的西宁,这几年也风评甚好,吸引了很多兰州人前去置业和工作。
这是一个无比尖锐,但却真实存在的尴尬现状。值得反思。
后知后觉的兰州,直到年才首度降低落户门槛: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国内在校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均可迁入兰州市落户。
但此时,风靡一时的“抢人大战”红利,已经被收割殆尽。
兰州面临的人口问题,没有在最合适的时机得到有效解决,迎面而来的另一个全民问题也愈发严重: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成本高企的当下,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已经成为了兰州年轻人群中的主基调。全民焦虑的现状下,生育率连年大幅下降。
没有新生人口做疏解,兰州未来还会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结构变化。这将引发城市发展滞后甚至衰退等一系列反应。
一周前,指兰针在发文里就说到过经济状态、人口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经济、基建落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吸附力小、招商引资乏力的局面;人口、产业受困,则进一步加深了城市转型困难、产业结构无法突破的状态……最终成了恶性循环。
对兰州来说,现在以及未来,脱离困境最好的突破口依然是人口。
劳动人口增加,社会生产活动就会增加,居民收入也会增加。这会带动税收,促进市政基建的规模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吸附力。当然,高学历人才增加,还会进一步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和转型,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是周边内陆城市着力引进人口、开启“抢人大战”的核心原因。也是兰州未来需要不断尝试和努力的方向。但前提是,兰州不能仅限于落户门槛的“规则性降低”,而是要有更大的魄力和政策,去推进人口引进的速度。
兰州新区和兰州市区在隶属关系上是两个个体,但却是“大兰州”战略规划下的同一主体。近几年提出的“一心两翼”发展战略,明确了兰州工业产业向北转移到兰州新区的目标。兰州新区如果能形成产业规模,对兰州来说将有着无数的利好。
人口增加,会倒逼就业需求,提高招商引资的可行性。对兰州来说,这就是发展的基石。
据了解,陇南和甘南的第一批移民已做好搬迁准备,将于年前搬迁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展开,将是兰州新区乃至兰州市区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剂良药。
毋庸置疑,这是这些年兰州在人口引进方面,进行的最有力的尝试。不过,完成想象中的规模和结果,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