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修订本
[唐]令狐德棻等著
中华书局年11月出版
━━━━
文︱陈悦新
一
北魏末年,政治衰乱,兵连祸结。北方六镇、关陇、河北、山东等地相继爆发起义,北魏王朝陷于分崩离析状态,旋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年,渤海王高欢立孝静帝,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史称东魏;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年,关西大行台宇文泰在长安拥立文帝,史称西魏;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建德六年(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部。
政权的对立却不能影响文化的同源与发展,北方东西对峙的两个政权,在佛教艺术的传承上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均沿袭北魏王朝平城和洛阳时代皇室权贵开窟造像的传统,石窟寺艺术继续蓬勃发展。
北魏都平城时期,在今大同以西武州山开凿窟龛百余,其中最早的五座石窟是文成帝命沙门统昙曜开凿的,是为“昙曜五窟”。及至献文、孝文诸帝,都在这里大量兴造。云冈石窟气势磅礴,最大的佛像高达十余米,真容巨壮,雕饰奇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石窟艺术更形发展,宣武帝在洛阳以南伊阙龙门山营造石窟,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并自身各建一窟,凡为三所,工程浩大,斩山数十丈,二十余年中用人工八十万以上。至于高官显贵的造像也是盛极一时,龙门断壁上石龛遍布,石佛林立。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两大宝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西对峙的两个政权各自开窟造像,石窟寺艺术蔚为大观。
云冈石窟
东魏北齐时期,最重要的石窟寺是由高齐皇室、显贵及高僧经营开凿的响堂山石窟。其中北响堂石窟是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为高齐皇室所开,雕刻精美,气势恢弘,充分显示了皇家造像的非凡气度,是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精粹所在。北响堂以北洞体量最大,开凿年代最早,洞窟面阔、进深、高均十余米。南响堂石窟由灵化寺僧慧义兴凿,丞相高阿那肱资助修成,并有北齐最高僧官之一沙门统定禅师参与石窟开凿。
西魏北周时期,虽没有发现皇室开窟造像的记载,但由地方最高长官及豪族兴建的大型石窟寺,其规模体量之巨大、造像内容之精美,堪与东魏北齐时期的皇家石窟比肩。最重要者如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被誉为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宇文泰发迹之处的固原须弥山石窟,以及武山拉梢寺高约四十米的摩崖大像等,都是西魏北周的大型石窟群,与东魏北齐的石窟寺艺术,交相辉映,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敦煌,北魏末置瓜州。“沙岭晴鸣”是清《敦煌县志》所记敦煌八景之一。
洞窟所在断崖高十五至二十米,南北绵延约一千七百余米,分南北两区,其中有壁画和塑像的内容多集中在南区,编号四百九十二个,北区编号两百四十三个,南北两区总计编号七百三十五个。
早在清末,敦煌莫高窟就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