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绣娘巧手绣出锦绣前程,为传承非遗文

无论是老树红梅的艳丽,还是雪域草原的清寂;抑或是牡丹的雍容,骏马的奔腾欢跃,菩萨造像的庄重……眼前这些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无不展示着作者蕙质兰心和精湛的技艺。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艺术佳作竟出自武山乡间的一位农家男儿之手。年12月,他出生在甘肃天水的武山县,受家人和左邻右舍常年做刺绣的影响,5岁多的他就能穿针引线,衣服破了自己也能缝补。中学期间,他在课余时间做出的刺绣作品,让同村的阿姨都自叹不如。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学习木刻书法和园林雕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再次被刺绣艺术的魅力折服,于是决定改行正式步入刺绣行业,并立志要创作出自己的刺绣作品。然而,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们的支持,他们还说一个大男人做什么不好,偏要做被人笑话的针线活。但志存高远的他,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家乡潜心学习一段时间刺绣后,他就以游学的方式去江南一带拜师学艺。除了潜心研究刺绣,他还研究了美术、摄影以及历史等知识。后来,他还将绘画和摄影通过一针一线,融入到了刺绣当中。年,他学成归来,扎根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刺绣之旅。刺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辛苦。刚开始那阵子,每天10多个小时的低头穿针走线,让他的双手再次磨起了泡,脖颈和腰背都累得酸痛。但随着手指的血泡磨成了老茧,他的刺绣技艺就更加高超起来,作品也一件比一件更为精美。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传统图案,开始构思“石窟飞天”“沙漠胡杨”“雪山草原”“黄土高坡”等大气磅礴的作品。没过多久,他依托天水这个丝绸之路枢纽中心的丰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以当地的石窟文化、丝路文化、西部民俗等多元化文化,创作出了“伏羲、民俗、石窟、飞天、壁画、胡杨、陇上天马、沙漠戈壁、雪域高原”等一系列刺绣作品集。他的刺绣代表作《石窟遗韵》及敦煌莫高窟壁画、麦积山石窟系列作品,分别获得年、年甘肃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作品《敦煌菩萨》还被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收藏。然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刺绣艺术的交流活动,让他清醒地发现,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手工的刺绣作品受到了机器刺绣大规模批量上市产品的挑战,护守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出于对刺绣艺术的无限热爱,他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传承陇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年,他暂停了自己的创作,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系统学习刺绣艺术。期间,他从杭绣的灵活多变、设色清雅;苏绣的手法细密、雅洁大方;上海绒绣和常州乱针绣等技法中,悟到了刺绣艺术的真谛。再次学成归来后,他作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的特聘教授,向学生们教授刺绣技艺。工作之余,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整理和挖掘陇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查阅大量资料,走遍陇原大地。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向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爱好刺绣的学员传授刺绣艺术。前不久,他响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的号召,以白衣天使为蓝本,以英雄的奉献者为主题,创作了名为《逆行者》的刺绣,为全国战斗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致敬。如今,他的刺绣作品被人们争相收藏,在他的精心指导下,10多名徒弟也已学有所成。他,就是刘云帆,一个绣出锦绣前程的80后“男绣娘”。有人问他:“你一个大男人,为什么对刺绣这么执着?”每每此时,已至不惑之年的刘云帆总会淡然地说:“是热爱。因为从小受熏陶而喜欢,加上后来的深入研究,让我更加热爱刺绣,我愿为其付出一生。”是啊,因为热爱,就会为此而不遗余力地付出行动,更会为其执着一生。即使是“男绣娘”,也能通过巧手绣出锦绣前程。……………………「PS」刘云帆,甘肃武山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高级研修班,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特聘教授,武山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天水苏蕙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从小随祖母学习武山刺绣,高中毕业后为提高刺绣访学江南,为整理挖掘陇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查阅和走遍陇原大地,将刺绣带入院校,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带来了新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7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