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有YOUNG甘肃非遗文创口罩实

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口罩,早已从最初抵御病毒的手段,成为如今融入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单品。而文创口罩因其实用性、艺术性、商业性,一次次成为文创领域内爆款,圈粉无数年轻人。一款“有趣”“有故事”的口罩,甚至成为文化IP的代言人。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监制的“五毒不侵”非遗文创口罩一经推出,备受好评。于一方口罩上展示传统文化之美以及精神内涵,成为甘肃非遗又一次创新之举。

日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程监制,甘肃无限创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再次推出多款甘肃非遗文创口罩,分别以甘肃洮砚、武山旋鼓舞、兰州太平鼓、武都高山戏等非遗为创作元素,以“硕果累累”“旋鼓庆丰收”“鼓舞太平”“富贵吉祥舞狮”命名,打造了属于春、夏、秋、冬及春节特别款五款非遗文创口罩,让这一年,都有甘肃非遗相伴,带来沉浸式“甘肃非遗潮”。

(一)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在甘肃庆阳的民谣里,女孩七八岁捉针穿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袜垫,绣下的针脚要“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长到十五六岁,开始在枕头、鞋面子上刺花绣画,为自己做嫁衣。

主打款:“五毒不侵”非遗文创口罩(春款)

相传《黄帝内经》的作者岐伯生于庆阳,他曾佩戴药物香包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在此地,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塞入香包成为普遍习惯,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更是一种心灵手巧的比拼。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年,庆阳香包绣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中有惟妙惟肖的五毒元素,五种毒虫或被制作成香包,在端午节期间挂在孩子们的后背上,或者绣制在肚兜上,给年幼的孩童裹住最容易受寒的肚脐。

“五毒不侵”文创口罩,从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中提取了这一“抗疫”元素后,通过手绘图的方式使“五毒”变成人们口罩上的护身符。

这款“五毒不侵口罩”以春夏之际大地上最常见的青黄为主色调,“五毒”聚集在口罩中央,预示着“以毒攻毒”“保平安”的美好期许,侧面有一竖行小字:庆阳香包绣制,来彰显原始身份,左侧则有一枚赭石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LOGO,佐证这五毒元素的身份。

(二)

“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这是宋代词人黄庭坚曾为洮砚写下的赞美诗。

“硕果累累”洮砚文创口罩(夏款)

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名砚之一。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年,洮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硕果累累”洮砚文创口罩选用洮砚中的“葡萄”作为重要元素,传统审美中,葡萄具有丰衣足食、美满富足、硕果累累、多子多福等意味,这一款口罩选用了极淡的绿色打底,与洮砚的“鸭头绿”呼应,在盛夏之时,视觉效果清凉整洁并充满文化寓意。

(三)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旋鼓手动作技巧很强,一般由青壮年男子为主力,“旋转”是主要表演特征。

“旋鼓庆丰收”文创口罩(秋款)

“旋鼓庆丰收”文创口罩提取了造型别致的“羊皮鼓”这一元素,鼓面漂浮在淡金色天幕中,口罩下方,金色而饱满的谷穗迎风飘扬,秋日里丰收喜悦呼之欲出。

(四)

《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舞太平”文创口罩(冬款)

太平鼓其名、其声、其表演,都是植根于西北大地上的传统审美,农闲时,铿锵有力的鼓点带给世界蓬勃生机。“鼓舞太平”文创口罩以蓝色为主打色,湛蓝的天幕上,高高举起的红色太平鼓醒目而吉祥,这是人们对于“享太平”的祝愿和期待。

(五)

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

“富贵吉祥”舞狮文创口罩(春节特别款)

此款口罩提取了甘肃武都高山戏中的狮子形象,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剧种之一,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口罩正中,红色的狮子目光炯炯,庇佑人们幸福安康,狮子带来的美好祝福将跨越时光与岁月。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荆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0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