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逶迤、关山巍峨、渭水滔滔的天水,乃古丝绸之路重镇,更是沿这一条路远道而来的印度佛教及其石窟艺术进入关中、传播中原的重要通道。沿国道而行,从武山到甘谷再到麦积区绵延多公里的渭河两岸,那条被人文学者诵唱过无数次的天水百里石窟走廊的线条便明晰起来——那些红彤彤的丹崖之上,一座座傍崖开凿的佛教石窟,形成了丝绸之路在天水沿线蔚为大观的石窟群。至今有迹可循的大小石窟不下三四十座,其中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就有麦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及木梯寺石窟4座……▲远眺木梯寺石窟所在的柏林山1
“丝绸之路自河西走廊到了武山,距离让西域商人激情满怀的长安近在咫尺了。于是自印度传来的佛教石窟文化,在武山便格外集中。”
正如作家王若冰在《武山杂记》中所言,沿渭河南北一线,有木梯寺、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这一座座深藏于深山巨崖上的佛教石窟,像漫漫古道上不熄的灯火,把远涉东土的西域商人凄苦的灵魂一路温暖着,送到了长安。
年,木梯寺石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于千仞绝壁上,“雕凿以修禅”的僧侣艺术家们究竟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惊世之作?
驱车从武山县城溯渭河支流——榜沙河,西进探访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山门走廊木梯寺石窟位于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西北4公里柏林山上,依山建造,坐北向南,洞窟开在距山基米的悬崖峭壁上,横跨九梁十沟,长达多米。相传因入寺无路可走,人们便在山门口的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攀梯入寺,“木梯寺”之名由此而来。
2木梯寺石窟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岩体容易脱落,聪慧的先辈们便先凿窟,然后在窟内的崖壁上造像。木梯寺石窟有很多类型的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圆顶、平面方形方顶、四角攒尖顶、圆拱形、浅龛等,复杂多样的窟龛形制,形成了武山县内典型而又全面的窟龛史实,真实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窟龛开凿方式及特点。窟龛都以“坐北朝南”方位修建。在岩壁上,前殿后窟、廊堂相接、殿堂紧凑,歇山顶、悬山顶及硬山顶等建造风格均有,工匠依据岩体巧妙地建造,注入北方建筑学的精髓,使石窟与建筑完美结合,成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技艺和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朝代更迭,木梯寺遗留下大量的佛道文化,佛家以早期的人物雕像为主,最早为北魏时期的作品;道家保存下来的遗迹最早为唐代,因其雕像数量众多,各具特色,且有着丰富的唐宋时代特征而被专家学者形象地称作“唐宋雕塑馆”。▲木梯寺石窟的道教壁画寺内现存有大石佛一尊,窟龛18个,石塔2座,石井4个。窟形有平面方形平顶、穹窿顶、四面坡顶。有造像78尊,多清代重塑彩妆;壁画幅,面积2多平方米,多为清代重绘。木梯寺石窟内容广,雕饰多变,对研究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尤以5、7、16号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
▲木梯寺大佛▲第五窟正壁右肋的侍女
5号窟是木梯山石窟的精品窟,它规模宏大,窟内大型造像11尊,燃灯主佛身高4.4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作演法定印,其余为如来佛、明王佛、文殊、普贤、迦叶、阿难、侍女,最后两尊牛王和土地神,是典型的宋代塑作。其余九身都是石胎泥塑,与洞窟同出一世,呈现出浓厚的唐宋遗风,宋人只是做过修饰而已。
▲第五窟宋代的正壁佛37号窟略小于5号窟,形制类同,可以看作是继5号窟之后开凿的。
内有塑像八尊,坐五立三,其中,两身菩萨造像脸庞圆润,五官秀美,体态丰腴,动感强烈,尤以那尊“跷脚菩萨”最为传神——看她身稍左倾,右手扶撑在石上,左手放在膝盖上,五指自然下垂;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脚踩在地上,像是轻轻踏着花蕊,左腿弯曲上跷踩在石头上,如一风姿绰约妙龄少女,与那些庄严肃穆的佛像不同,浓浓的生活气息,令人倍觉亲切。
▲第七窟里的“翘脚菩萨”自宋代以后,菩萨造型日益世俗化,给人以更舒适的美感。7号窟的这两尊菩萨,像自在游戏,坐姿随意,体现了宋代造像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特点,使得造像既具唐风又有宋像,表现出了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9号窟虽规模不大,却在木梯寺中别有风度,独具一格。内塑坐佛三尊,菩萨四尊,罗汉三尊。主佛高发髻,面部丰盈清秀,眼若纤月,眉作半弧,嘴角上翘,是北魏后期的造像风格。尤其是那以穹庐顶作成的宝盖形,浮雕的天花藻井正是北魏后期帝佛同一的标志。
▲木梯寺石窟16号窟位于松树湾最高处,为天然敞开窟,亦名大佛阁。内塑大佛一尊,菩萨两尊,这尊唐代坐佛高6.38米,在他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尊倚坐菩萨塑像,且均为唐代所出。大佛的左边小腿外基座上有西夏文题记,整座大佛与甘谷县的大佛像如出一辙。
除这些石窟塑像外,木梯寺内还有道家玉皇阁、祖师殿、三宫殿、药王殿、魁星阁、灵官殿等明清建筑,它们散建于绝壁松林间,为千年古刹平添了一丝神秘和灵秀。
来源丨奔流新闻(文/雷媛刘小雷)(已获授权转载)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