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驻村干部的铁肩担当经济日报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7.html

中央企业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年开始,中铁二十一局先后帮扶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甘肃永靖县、宕昌县、武山县3村12社陆续脱贫后,又于今年3月帮助会宁县大沟镇86户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

↑会宁县刘沟里村全貌。张兰忠摄

在万物滋生的谷雨时节,记者踏进距兰州公里外的会宁县大沟镇3村8社,再一次去体验中铁二十一局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入户,从陌生到熟悉

“我做的都是平凡小事,不值得一提。”见到李国祥的时候,他刚从“入户”村民家中回到中铁二十一局驻郭庄村工作队办公室,面对突然到访的记者,不善言谈的他显得有些拘谨。

拍打着身上的尘土,用茶缸从水桶里舀起半缸水,倒在脸盆中,简单地擦了把脸,他的生活与当地农民无异。

“按照帮扶要求,需要去41户村民家中对扶贫统计表逐一签字,才好确定等级分类,刚驻村时,由于种种原因,村民的抵触情绪很大,有时跑一天没有一户肯签字。”村民是这样,就连村上的“两委”成员,对企业帮扶也存在误解。“你们是企业,就是来做做样子,时间到了就回去了。”面对质疑和不理解,帮扶工作怎么开展?曾一度让这位毕业于郑州铁路卫生学校的他整夜失眠,大把地掉头发。

“我的老家是陇西县,距会宁比较近,为了拉近和村民的距离,就用方言去交流;村委会成员年龄整体偏大,对电脑办公不习惯,我就主动帮他们把多年的资料进行电子归类、存档,便于方便查阅。”

65岁的贾宗礼,是一名胃癌晚期患者,他的4个女儿均已出嫁。面对2亩地的玉米需要在下雨前及时收回家。他邀请社长开着自家的农用车,不顾天气热,一趟一趟亲自将玉米装车运回家,堆码整齐,并用塑料布盖好。

↑李国祥帮助村民收割玉米。张兰忠摄

一次,李国祥在距郭庄村近10公里的大沟镇办事后正准备返回,看到正在等候班车的贾宗礼的妻子。他知道,一天一班车,当时等车时间距班车到达还有两三个小时,他主动招呼她搭上顺道车。

82岁的邢生贵,属于国家政策兜底的一类低保户。儿子前几年在煤矿事故中失去了生命,年轻的媳妇也离家出走了,给她和已经78岁的老伴留下3个未成年的孙子,因外伤骨折导致耳聋和行动不便,光去一趟厕所就得半个小时,他虽然不是李国祥负责的贫困户,但他时时处处想着老人的困难,经常去帮助打扫庭院,嘘寒问暖,宣传国家脱贫帮扶政策。

身患肝癌多年的乡村老师胡智,儿子远在西安,李国祥就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想方设法去缓解他的病痛,减轻心理压力。

会宁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刚来驻村时,因没有水吃,就到附近村民家里打水窖里的水,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当第三次去时,一句“我们家羊还没有水喝呢”的话,让他一时语塞。从那以后,每当下雨,他就会把凡是能盛水的锅碗瓢盆,甚至杯子、瓶子都放在房檐下,雨滴此起彼伏敲击器皿的声音,就好像一首动听的音符。在跳动的音节中,也让李国祥悟出了脱贫帮扶的“真经”。

“再难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找到解决办法。”“一定不要高估自己,只有放低身段,和群众打成一片,否则,即使你有多大的本事,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入户’就是‘串门’就要成为一家人。在入户中,才可以真切感受到贫困群众的疾苦冷暖,在串门中,才能更好地拉近帮扶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近一年来,参加并组织了捡拾垃圾、改善人居环境、参与道路维修的10多次公益活动的李国祥,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帮扶任务,有时还会自告奋勇给有听不懂方言的驻村干部充当翻译。每当到了吃饭时间,总会有村民给他打来电话,邀他去家里一起吃饭、拉家常。

尕娃,心里装着大事情

中铁二十一局驻村干部张奎,是土生土长的会宁人。“一份家乡情结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对分布在韩岔村两个社的7户帮扶对象家庭状况了如指掌。

年龄最大的是一类低保户,75岁的牛兰英。异地搬迁的未脱贫户,郭军柱,一个人带着3个小孩......

44岁的王海兵,两个男孩的父亲,78岁的母亲身患重病。是会宁大沟镇14个村90个社的扶贫建档立卡户,也是韩岔村因病致贫家庭的典型代表。卧床的母亲需要伺候,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种庄稼是一把“好手”的王海兵,也只能选择在村子周边就近打工。光母亲每天用于治疗疼痛的药费至少需要50元。张奎得知情况后,多次自掏腰包从兰州给其购买药品和营养品,当老人去世后,他又忙前跑后,料理后事,让一家人感激不尽。

↑张奎入户走访村民。张兰忠摄

为了让乡亲们摆脱贫困,张奎依靠科技扶贫,发展种植产业。为了让大家尽快掌握种植技术,他联系专业老师,借用村会议室,举办培训班。一年来,先后有人参加了种植和96人参加了养殖培训。

51岁的王富吉,经过一期15天的系统学习后,一家6口人,仅去年一年的黑膜土豆产量就达到8万斤,一次给合作社就交了5万斤。

已经退居二线的村干部李克基说,依靠科学种植,韩岔村的黑膜土豆平均产量已由过去的多斤提到高了现在的多斤,驻村干部功不可没。

得益于国家的帮扶好政策,依靠科技种植地膜土豆、地膜玉米,村委会支部书记张廷锋见证了韩岔村好日子的变化。“现在除了生活条件没有城里人过得好,经济收入比城里人少一些外,其它方面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农村的猪肉、禽蛋全部是无公害产品,每当家里来客人时,都会给他们做特色的腊肉、土豆、野菜吃。”

走进距韩岔村村部不远处的“大学生摇篮”任玉辉的家,堂屋正中“天道酬勤”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和他同是年出生的妻子路俊梅,把屋里屋外拾缀得井井有条。二女儿任雪艳的三好学生荣誉证书,三女儿任雪玲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证书赫然入目,儿子正在上网课,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女儿已经参加工作。

“以前村干部和老百姓关系不融洽,矛盾很深,这几年通过企业帮扶干部的驻村指导,生活水平提高了,干群关系和谐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改变了,在家里就能洗上热水澡,通过种植养殖增加了收入,合作医疗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快人快语的两口子,对驻村干部、对企业帮扶充满感激。

饮水,要进村也要入厨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给福建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也是年10月l6日,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的经典用语,更是时刻提醒、激励牛成彪,成为中铁二十一局驻村干部领头羊的座右铭。

↑学习中的牛成彪。张兰忠摄

在刘沟里村,牛成彪既住人又办公的不足8平米的小屋的墙壁上,既有驻地学校送来的“心系学子寒冬送暖”的烫金锦旗,也有精准扶贫贫困村攻坚帮扶工作三年规划,还有驻村帮扶和到村帮扶队年度计划。

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工龄、20年党龄、长期从事现场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师,牛成彪对“一碗水、十碗油”、年降雨量不足毫米的会宁,因缺水导致的辖区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有了水,才能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自从接任驻村工作队长、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那一刻起,牛成彪就把解决水的问题,当做任期内最迫切、最重要的“头号工程”来对待。

怎么解决缺水?年春节刚过,积雪还没有融化,他就开着私家车,直奔包保点刘沟里村,到老党员家中去了解真实情况,到村民田间地头去实地考察,到深度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通过半个月时间的细致调研,他了解到,过去因历史遗留等问题,导致群众对“每年花钱引水,每年用不上水”产生了不满情绪,积极性不高。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给自己定下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工作目标。

年4月,第一批协调企业62万元的自来水专项扶持资金迅速到位,第一时间启动刘沟里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勘测线路、购买材料、组织施工,牛成彪事无巨细。全长37公里的线路,哪段要经过承包地,哪段会对宅基地造成影响,哪段埋深必须达到2米。“一身工作服,一个文件袋,一顶风吹雨淋已经变了颜色的草帽,成了那段时间牛书记的标配。”年轻的村支部书记李鹏,对企业帮扶干部牛成彪多了一份敬重,每当村子里有大事小情,都会找他商量解决。

刘沟里村共有户村民,目前解决了户自来水入户,使人受益,有的家庭还用上了淋浴器。“不仅自来水要入户,还要解决入厨问题。”他又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本来今年5月份要完成的工作,因受疫情影响,他多次和李鹏沟通,还是要尽量把时间往前赶。

出色的工作受到会宁县70万元奖励。水的问题解决了,养殖问题又成了他的心病。一边调研,一边协调资金,中铁二十一局很快就将20万元投资到位,加上70万元奖励资金,修建了平方米的养殖大棚,购买了只羊、38头驴,走合作社的养殖模式,已经使35户村民尝到了甜头。

↑中铁二十一局为村民捐赠物资。张兰忠摄

李国祥、张奎、牛成彪的故事,只是中铁二十一局众多扶贫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个缩影,只有走近他们内心世界,体验工作生活,才会真正感受到他们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0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