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武山精神加快推进武山高质量发展

□新天水何慧娟

在漫漫时光长河中,精神的力量弥足珍贵,激励人奋进,引领人前行。

位于天水市西端的武山县,滔滔渭水奔流,巍巍秦岭耸立,自古就以“鸳鸯玉、夜光杯”驰名于世,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川,造就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韭菜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等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而这片土地上所镌刻的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长征精神,引水上山、敢为人先的东梁渠精神,以及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脱贫攻坚精神,无不令人钦佩和震撼。

弘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年9月至年10月,、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徐向前、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先后三次经过武山,在先后驻扎转战的50多天时间里,广大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在武山大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留下了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的红色印记,播撒了革命火种,建立了山丹区委、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和山丹、鸳鸯区苏维埃政府等组织,开展了扩红、筹粮、剿匪、反霸斗争。

自红军长征以来,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为建立新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用生命和热血换来武山的解放,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以红军长征和武山起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历史凝结形成的红军长征精神,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弘扬东梁渠精神克服万难敢为人先

在武山这片红色热土上,红军长征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从星星点点到成燎原之势,革命精神传承不息,具有红色基因的武山精神,已由颗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栉风沐雨,生长旺盛,成为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其中,以东梁渠引水上山的典型、大柳树的卫生模范建设、邓家堡的水土保持工作为代表,体现出了武山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万难,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武山县东梁山由于山高坡陡,导致严重缺水干旱,人畜饮水困难。年,武山县委动员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在干旱缺水的东梁山上建成了长达36公里的东梁渠,把山下的聂河水引上了多米的高山,解决了武山县洛门、温泉及甘谷磐安3个乡镇2.6万人的生活饮水,使当地万余亩旱山地变成水浇地,这一壮举被称为“全国引水上山的典范”。

解放前的,经济落后、百姓贫困,卫生状况差,年起,全国开展了“爱祖国、讲卫生”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社会面貌和社会环境都出现了新的气象。年12月,中央和召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会上奖给大柳树村奖状一面。同月大柳树村还受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彰,这两面奖状至今仍激励着武山人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潮流中奋勇前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武山县邓家堡村坚持由上而下、由坡到沟综合治理,实现了耕地地埂化,初步梯田化,荒坡荒沟绿化,控制了水土流失,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奖状,奖给原武山县城关镇邓家堡(队)为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这帧印有国徽的精制奖状,彰显着武山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齐心协力真抓实干

伟大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坚。武山人民以长征精神和东粱渠精神为引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创造出了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尤其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武山县委、县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在中央和省、市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县之力,以敢死拼命的精神、争分夺秒的劲头和“贫困不除、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年被评为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在提振全县贫困群众精气神的同时,更是通过脱贫攻坚实践,锻炼了广大干部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精神。

年夏季,武山县境内遭遇多轮强降雨,造成全县15个乡镇人受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武山县党政军民学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风雨中,他们冲锋在最前线,战斗在最前沿,用刚毅果敢的身影树立起一座座平安路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武山儿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抗洪抢险救灾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武山精神”还将继续发扬广大,汇聚出无穷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不仅仅是武山儿女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的宝贵财富,也必将激励着他们无惧风浪,奋勇前行。

作者/来源:新天水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4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