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近日,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程参与、监制,甘肃无限创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五款甘肃非遗文创口罩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捧。这五款口罩分别主打了“五毒不侵”、“硕果累累”、“旋鼓庆丰收”、“鼓舞太平”、“富贵吉祥”舞狮五种特色非遗主题,不仅用美好的寓意涵盖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并为春节量身定做了设计精美的特别款。
“五毒不侵”展示传统文化之美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庆阳民谣里,女孩七八岁捉针穿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袜垫,绣下的针脚要“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长到十五六岁,开始在枕头、鞋面子上刺花绣画,为自己做嫁衣。
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年,庆阳香包绣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中有惟妙惟肖的五毒元素,五种毒虫或被制作成香包,在端午节期间挂在孩子们的后背上,或者绣制在肚兜上,给年幼的孩童裹住最容易受寒的肚脐。
日前,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监制下,设计团队从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中提取了这“五毒元素”,并通过手绘图的方式使“五毒”变成人们口罩上的护身符,最终命名为“五毒不侵”。由于这方寸口罩上惟妙惟肖的展示了传统文化之美,因此迅速成为广受大众喜爱的爆款,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受众群体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被网友称赞为“口罩界”天花板。
这款“五毒不侵口罩”以春夏之际大地上最常见的青黄为主色调,“五毒”聚集在口罩中央,预示着“以毒攻毒”“保平安”的美好期许。侧面有“庆阳香包绣制”的竖行小字,彰显了其原始身份。左侧,还有一枚赭石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LOGO,佐证这五毒元素的文化符号。
“硕果累累”借洮砚文化送美好祝福
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名砚之一。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年,洮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紧随“五毒不侵”问世的“硕果累累”便是一款洮砚文创口罩(夏款),该款设计选用了洮砚中的“葡萄”作为重要元素,表达了传统文化中丰衣足食、美满富足、硕果累累、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这款口罩选用了极淡的绿色打底,与洮砚的“鸭头绿”呼应,在盛夏之时,视觉效果清凉而整洁并充满文化寓意。
“旋鼓庆丰收”源自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旋鼓手动作技巧很强,一般由青壮年男子为主力,“旋转”是主要表演特征。
“旋鼓庆丰收”文创口罩(秋款)便是提取了造型别致的“羊皮鼓”这一元素,鼓面漂浮在淡金色天幕中,口罩下方,金色而饱满的谷穗迎风飘扬,秋日里丰收喜悦呼之欲出。
“鼓舞太平”传递蓬勃生机
《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鼓其名、其声、其表演,都是植根于西北大地上的传统审美,农闲时,铿锵有力的鼓点带给世界蓬勃生机。
“鼓舞太平”文创口罩(冬款)便是以蓝色为主打色,湛蓝的天幕上,高高举起的红色太平鼓醒目而吉祥,表达了人们对于“享太平”的祝愿和期待。
“富贵吉祥”舞狮文创口罩
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
这款专为春节设计的文创口罩就提取了武都高山戏中的狮子形象,口罩正中那红色的狮子目光
炯炯,寓意庇佑人们幸福安康,让狮子带来的美好祝福跨越时光与岁月。
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剧种之一,年,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人们认为,正月里高山戏表演时在村子里走“佛法僧宝”等字样如同给村庄盖了一个印章,他们相信这印章可以起到镇宅、纳福、驱邪等作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图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