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炮声连载之六带伤也要上前线的华

编发

拂晓哨位(ID:fxsw)

作者

周锦荣

作者简介:周锦荣,笔名午马,年10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陆军第21集团军61师团战士、军械员兼文书、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政治处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年12月至年6月赴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时任炮兵营教导员。

年10月转业至江苏省太仓市,曾任镇党委副书记、市物资局局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物价局局长、市政协专委会主任,年10月退休。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远去的炮声》、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散文集《追梦》。

老山战事纪实《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一:20岁的云南女孩竟不知老山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二:泪别亲人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三:归队后发现人员装备大变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四:临战训练出故事,车毁人伤炮大修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五:不让一人怯战当逃兵

接前篇↑↑↑

自买车票也要赴前线

年12月7日,对于从江南水乡无锡入伍的榴炮二连班长华勇成来说是个噩梦般的日子。

那天,团组织我营进行摩托化实装拉练。

按照拉练方案,车队从营区出发,下陡坡,上泥土公路,过洛门镇,驶入柏油路面的国道后西行,长长的车队顺利地通过武山县城,在城西武山毛纺厂西则拐入山沟,向大山深处进发。

汽车牵引着榴炮在风中摇晃着前行,披上伪装网的车队犹如一条绿色长龙,缓缓地向山上爬去。

此时,虽然已是中午时分,天还是出奇的冷。在榴炮二连的二炮车上,坐在车厢末端的二班班长华勇成,看着穿着军大衣,身上挂满枪支弹药的战友,不时地提醒大家“别睡着,小心感冒”。

他本可以坐在驾驶室里带车,但他把较舒适的驾驶室座位让给了一名随军记者及生病休养中的五班长豆满仓,自己跳上车厢,坐在了车厢尾。他知道这个位置是最不安全的,但考虑到班内其他几名战友都是85年入伍的,还有一位入伍才一个多月的新兵贾永攀,这个位置舍他其谁。他应该坐在这个位置上,以便在第一时间里迅速下车指挥全班行动。“嘀嘀嘀……”汽车鸣笛,要转弯。

突然间,华勇成感觉人好像转了起来,像在梦中,或像电影中看到的镜头似的,在不停地翻转,人好像是在空中飞落……瞬间,在他的眼前,汽车喷着热气,四轮朝天;在他的身边,躺着两个战友,还有一个站着的战友呼喊着,随后也慢慢地倒下了。

他猛然醒悟:翻车了!

华勇成清醒着,他知道自己没有死,却站不起来,腰下部动不了。疼痛阵阵袭来,他本能地呼着“救命,救命”,发出求救的信号。

最先冲下来救援的是四班长马武忠和战友张长根,随后有两个班的战士也赶到出事现场。华勇成忍着疼痛侧起身体,吃力地告诉他们:“车上总共有9个人。”

战友们在找人,只有7个,还有两个人哪里去了?

“抬车!”

不知是哪位班长喊了一声。“一二三!”随着喊声,两个班的人一起发力,把汽车抬了起来。

“找到了!找到了!”原来那两个战士在车下面。

听到战友“找到了”的喊声,华勇成焦急的脸色松弛了下来,人也一下子瘫了。

让华勇成终身难忘的是,医院的路上,战友们每个人一只手拉住车栏杆,一只手平伸,相互拉住,做成了人手担架,上面铺了两件大衣,让他平躺在上面。因为很痛很痛,他两只手死死地抓扣在两个战友的胳膊上。汽车的颠簸,伤口断骨更痛,他竭力地死扣住不放。到医院时,那两个战友的胳膊上被他扣出了一大块的黑紫色。

他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医院设备简陋,技术差,只作了简单的包扎和检查后送到团卫生队救治。随后,军、师医院有关方面的专家也赶来进行会诊,确诊为腰椎横突骨折。在研究治疗方案时,医生之间发生了分歧,对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进行了反复争论,最后一位高个子老医生认为,这部位手术很有可能划断坐骨神经,这样反而会造成下肢终身残疾,最终确定采取保守治疗方案。

当医生在他的病房里讨论是否手术时,外面传来了集合的队列声。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准备为他手术时献血的战友在等待。

就这样,他在卫生队硬板床上躺了整整10天。在这10天中,他一动也不能动,动则痛,痛则动,如在地狱中煎熬,九死一生。

20岁的他,在忍受痛苦煎熬的时候想了很多很多,想得最多的是以后怎么办?因为他唯一的哥哥从小得重病,双腿残疾,为此父母才又生养了他,且格外疼他,母亲在他6岁时还让他吃奶。因为他当兵,母亲思儿成疾,兄长和姐姐曾为她准备过后事。他要是这样伤残了回去,家里又添了个残疾的儿子,该如何面对双亲?!

他清楚地记得当兵走的前晚,饱读史书的舅舅告诉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时他不怎么理解这句话,现在似乎明白了,处于和平时期的军人,仍然要有随时参战的准备。

然而,面对和平年代的作战,许多人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

他在两个月前回家探亲时,一位好友对象的妹妹对他表示了好感,回部队后两人鸿雁传书,相互之间的了解逐步加深,可当得知他不仅要参战,且又受伤时,那位姑娘给他来信,婉转地表示了分手的歉意。

他明白了什么叫残酷!

在这十多天中,在伤病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74公斤体重的他,一下就减掉了10多公斤,人明显消瘦、苍老了许多。

这时,是战友又是同学的王仁义常来看他,给了他一本杂志,书中讲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苏联士兵被溪流从死人堆中冲刷出来后向人求生,当所有人认为他必死无救治必要时,他靠对亲人的思念和一定要活着回去的信念,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个故事给了华勇成勇敢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战胜病痛的信心。

躺在病床上的他获知连队已上报他留守的消息后,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难道自己真的要错过上战场杀敌报效祖国的机会了?!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部队要出发……”听到收音机里传出李双江高亢激昂的歌声,他再也躺不住了,偷偷地拄着木棍跑回了连队,向连队干部表示非上前线不可的决心,同时又找上级首长,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

那天,我在兼作办公室的宿舍里准备在全团赴滇开进誓师大会上的发言稿。突然,门外一声“报告”,我扭头一看,是华勇成。只见一脸憔悴、忧郁的他拄着木棍站在门口。

我惊讶了:“你怎么跑出来了?快,快进来。”我立即起身把他搀扶进来让他坐到我的床沿上。

他还没落座,就急着说:“教导员,我不想后留。”

坐下来后,他向我道出了要求上前线的种种理由,一再表示伤病很快会好,一定不会给连队、给战友增加负担;到了战场,一定能发挥一名骨干的作用,为战斗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看我始终不松口,他又跟我拉老乡,套近乎,那个软缠硬磨的功夫真让人感动。磨到最后,我只答应他跟连队干部再商量商量。

临走时,他留下了“你们不带我参战,我自己买了车票也要赶到前线去”的话。

看着他一瘸一拐离去的背影,在我心中顿时涌现出了一种敬意:这是多么坚强勇敢的战士,多么无所畏惧的精神。打仗,就需要这样的战士,需要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为了确保能上前线,他又挨个找了营长、副营长,并到团部向团首长请战。

他的态度,他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我们带着对他既崇敬和又愧疚的矛盾心理,批准了他上前线的请求。

当他得知自己的请求获准后,这位在翻车受伤,在同病痛搏斗过程中没有掉一滴眼泪的汉子,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泪水……

为了不让父母亲为他担心,为了使再也经不起打击的母亲能够健康、平安,他没有把参战的事告诉双亲,并让哥姐为他保密。到了前线,他与父母的通信是靠一位在甘肃工作的朋友转递的。他在信封中套信封,由那位朋友去掉外面的信封,再发给他的父母;他父母给他的信,也是先寄到他的朋友那里,再由那位朋友套上信封发给他。以致他的母亲看到他寄回去在战场上养的鱼的照片,怎么也想不明白:甘肃不是很干吗,哪来水养鱼?

部队要出发了,他是被战友抬上火车出征的。

赴滇的输送途中,看着别人忙这忙那,他也很想做点事,为战友分担点工作。那时他还不能多动,但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

铁路输送中,每到兵站就餐,他留在车上看护装备和物资。吃战友带回的冷菜冷饭;在摩托输送的三天中,他每晚都睡在汽车上,忍受着寒风的侵袭,一刻不离地守卫着车炮的安全。

到达战区,他抱着要站起来,能像别的战友一样上战场,上一线去战斗的信念,经历了艰难的康复过程。那时受条件限制,治疗主要靠消炎药,吃得他一见药就晕;营养也没有特别的保障,他印象最深的是连队卫生员张建成,好说歹说,硬是从炊事班给他要了一只烧鸡,这是他唯一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他的恢复主要是靠锻炼。练意志:他坚定自己必须站起来、完整地站起来、肯定能站起来;练乐观:坚信自己还有很长路要走、很多事要做、要娶妻生子;练身体:离开床板慢慢走路、负重锻炼,一点一点恢复机体功能。

凭着顽强和执着,他终于站立起来,丢掉拐杖,与战友并肩走上了杀敌的战场。

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休养,又随部队开赴前线过早地活动,造成伤口骨折处错位,至今还能触摸到。

到达战区,连队开始了大运动量的体能和操炮训练,进行实弹射击;上了战场,连队首先要凿石挖坑修工事、抬火炮大架调射向,扛弹药打试射。这些都是消耗体力的重活,他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不能再在班长的岗位上率先垂范。看着战友们天天热火朝天地勤学苦练,他干着急,跃跃欲试,想披挂上阵,但又力不从心。连队部看出了他的心思,考虑到他的字写得工整清秀,也有文字写作基础,连队文书一职又空缺,于是决定让他担任连队军械员兼文书。连队快要上阵地了,连长、指导员找他谈话,把连队对他新的任命告诉他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他跟连长、指导员说:“只要有事干,叫我干啥都行。”

在战场上,榴炮二连是全营打炮最多的连队,为了保证火炮和弹药处于完好的作战状态,为了保证弹药的供给,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了作战资料的积累,他废寝忘食,及时收集整理;他利用作战间隙,在猫耳洞里,就着小马灯微弱的亮光读书练字学琴,从庞中华的钢笔书法到刘天礼的吉他函授,他都学、都练,不仅使自己战场生活很充实,也提高了习字写作的水平,为做好文书工作和以后回地方工作打下了基础。

由于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他在前线先后被师、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钢铁战士”,兰州军区政治部、共青团甘省委命名的“前方将士杀敌立功、后方青年创业立功”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华勇成(前)在作战中擦拭炮弹

战后,他和许多战友一样,带着战场的硝烟回地方工作。他开始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那样,上班时提着红灯,在铁路部门做了一年现场一线工作。他凭着自己的韧劲和才能,被组织上安排做过共青团工作、纪检工作、人力资源工作和铁路物流工作。因为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他没有给老山军人丢脸,由“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成为在单位里和朋友圈内公认是最捧、最可信赖的人。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