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个性
您爱自己的孩子吗?也许您会觉得这个问题既好笑又没意思,这世上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那您觉得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个性,间接地或无意识地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和焦虑?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反过来说是为了孩子好?平时有没有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10月8日,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围绕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专访医院长期从事心理健康咨询、诊疗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普及等学科研究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罗瑛婕,就如何从家庭、学校、社会多层面共同打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问题做了采访。
武山县沿安乡高九村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我很爱自己的孩子!”
10月8日,国庆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医院医疗心理科诊室门前候诊区椅子上已坐满了前来咨询的人。
“近几年,社会上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前来做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的儿童青少年明显比以前多了。”罗瑛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是过来人,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你按我们说的做也许现在会恨我们,长大了你会感激的。”“现在如果我不提醒你,将来你吃亏了就会怪我!”……
“以上这些话你曾经听过或说过吗?”采访之前,罗瑛婕一连串的问题先抛过来,乍一听感觉十分耳熟,细细寻思,好像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听父辈教育孩子时说过,而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地用它们教育过自己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方面,如类似这种类型父母一样,在教育孩子方面运用过多的控制,对孩子大多是指示和命令,一味地强调顺从、尊重和传统,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这种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受到同伴影响,有事不会和父母商量,自尊感极低,自主性不强。罗瑛婕从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角度如此分析。
“我很爱自己的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我费心费力为孩子规划好人生路线,他只是跟着走就行”……这些话,几乎大多数家长都对自己孩子说过,但往往好心未必能达成好愿。
“有些领孩子前来就诊的家长比孩子本人还焦虑、躁动,总觉得自己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却并不领情。事实上,这种家长在规划孩子的人生道路时,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此生未达到的心愿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罗瑛婕说。
权威型抚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近几年来,前来医学心理科咨询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接诊过程中罗瑛婕发现,很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大多选择不与自己的父母谈心,更不会在遇上心理问题时向父母求助。其中一个共同点是,父母从未真正尊重过孩子的真实意愿,孩子的内心表达在父母眼中永远是错的。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之路都被堵死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大致有四种情况: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权威型。相较而言,权威型抚养方式被证明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最有效的抚养方式。这类家长能给予孩子回应,时常与孩子讨论问题,对孩子寄予适当期待,且能在爱与期待中保持心理平衡。在这种抚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自信、主动,心理适应能力最好,充满创造性,对知识好奇,能与父母以及朋友保持亲密的关系。”罗瑛婕说。
现实生活中,给予孩子权威型抚养的家长大多会陪伴孩子共同成长,遇事“商量、商量、再商量”,是他们和孩子和谐相处的不二法则。如孩子有困难求助,他们会说:“孩子,关于这件事我并不比你知道得更多,你得自己去尝试!”“也许你是错的,但谁又能次次都对呢?我也做不到啊。”“如果你碰壁了,我的胸怀永远为你敞开,但我不能为你做任何决定。”
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孩子遇上问题,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愿意倾听,而不是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