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场镇一隅。三溪乡供图
一桥连渝鄂,一溪定界边。三溪地处重庆最东端,这里,磨刀溪、木瓜溪、十八溪三条小溪绵延流淌,滋养着溪边的儿女,繁衍生存,生生不息。三条如玉带的小溪蜿蜒汇聚至鳊玉溪,河谷幽深,云雾缭绕,三溪也因此而得名。
曾几何时,三溪是贫穷的代名词,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忙活的就是地里的“三大坨”。如今的三溪,低山脆李、蜜柚等果树汲取着溪水的养分,沿峡谷地带肆意蔓延伸展;中山健壮的大肥猪在干净的圈舍里,日起而食,日落而歇;高山的中药材、核桃、烤烟等,在田野、在山林间,呼吸着最纯净的空气,散发出一派勃勃生机……
集果、肉、药产业于一体,发展三带经济的三溪,已由过去的深度贫困彻底蜕变!道路四通八达,产业全面覆盖,人民安居乐业……策马扬鞭斩穷根,旧貌渐改换新颜,一曲产业富民的欢乐交响乐正在三溪全面奏响。
采摘蜜柚。三溪乡供图
果香:脆李满山坡蜜柚又添香
“蜜柚浑身都是宝,柚子皮、瓤、籽、果肉等都可以降血压、美容养颜。三溪独特的立体季风气候,坡度较大,不会积水,特别适合柚子生长……”说起蜜柚,三溪村2社村民袁堂斌的话是停都停不下来。
袁堂斌,可是三溪村的风云人物。早年,他在外打拼事业,在贵州省凯里市开办了两家木材加工厂,年收入在万元左右。年,他回老家时在房前屋后种植了一大片蜜柚,并委托其父亲帮忙管护。渐渐地,蜜柚逐渐长成,并有了收成。
曾经三溪村的村民们,长年脸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在地里忙活的是“红苕、洋芋、包谷———三大坨”,经济收入非常有限。看到袁堂斌种植的蜜柚,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年,在该村党员干部的极力邀请下,袁堂斌回到了村里,带领村民们走起了种植蜜柚脱贫致富的道路。
袁堂斌把贵州的木材厂交给妻子全权打理,独自返乡带领村民发展柚子产业,但具体实施后,才发现困难重重。因为发展蜜柚要清理杂树,村民们却舍不得;要修产业路,占用百姓的田地,村民们也舍不得;栽这么多,成熟了如何卖?担心卖不掉,村民们又顾虑重重。
“开了至少50场会议,从政策、管护、销售等多方面与百姓沟通,并与他们签订合同统一回收销售,这样才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说起那段经历,袁堂斌颇为唏嘘。
袁堂斌带领全村村民发展蜜柚,当时种植蜜柚政策上没有补贴,村民们没钱,就自己出钱投资买种苗、修路,村民出地、出工、出肥料。
袁堂斌说,因为当致富带头人,由曾经的富翁,变成了“负翁”,基本上存款全无。0多万元全投入到了村里的蜜柚园里,包括他自己的亩柚园里。
“但还是有价值,就算我送给村民们的一件礼物,有一天蜜柚到了丰产期时,相信他们也不会亏待我。”袁堂斌说。
在袁堂斌的带领下,如今的三溪村,基本上家家户户的田地里都种满了蜜柚,种植规模共0亩,还注册了绿色商标。年开始初步挂果,年将达到丰产期,届时一亩预计产量近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着致富带头人的辛勤耕耘,三溪乡党委政府也从多方发力,发动低山地带百姓集中连片种植蜜柚,组织对果园进行清园管理,做好施肥、打枝等管护;引进福建三红蜜柚的管护经验,对百姓多次进行管护培训;围绕“基地+农户+订单”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果园。同时,在果品销售上下功夫,实现订单销售。
“在我们三溪,有户村民像袁堂斌一样,开始了他们的果园生活。现在,亩蜜柚果园,柚果满山坡是三溪最亮丽的风景线。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6个精品果园,重点种植蜜柚、脆李、柑橘,以‘大+小’的发展的思路,沿着三条溪的峡谷地带分布,实现低山地带产业全覆盖,精细化管护。”三溪乡党委书记黄登衡介绍。
如果说,汁多甜润的三溪蜜柚,是专属于深秋的味道;那么巫山脆李,是盛夏最甜蜜的记忆。近年来,在全县产业布局引导下,三溪乡除大力发展蜜柚种植外,还种植有巫山脆李1亩。如今,在三溪乡的低山峡谷地带,满山的蜜柚、脆李枝迎风招展,书写着产业富民的新诗篇。
养猪场。三溪乡供图
肉香:云开见月明十里肉飘香
走进三溪团包村2社张魁的养猪场,开始进场的是一条长长的平坦水泥路。进场前,张魁便开起自动化消毒喷雾,走在小路上,喷雾也便轻飘飘地落在身上。
张魁以前是一名货车司机,4年开始养猪。由开始养的10头母猪,40头生猪,发展到如今存栏的多头母猪,年出栏0多头生猪的规模。
说起养猪的这16年,“做的最脏的活,赚的最干净的钱。”张魁的妻子李中玉笑中带泪总结道,“一天要扛多斤食物喂养猪,还要清圈,打扫卫生,消毒。”
夫妻俩回忆,6年是养猪最辛苦艰难的一年,那年猪价很低,市场售价2.5元/斤,本钱就要去3元多,卖了多头生猪,除去本钱,给猪买食物的钱都没有。没办法,夫妻俩就到处割草喂。周围的苕藤、野草等割完了也不够,张魁就把父母收割的麦子当作猪食喂了,还是不够,后来就用货车拖砖挣点运费买食材,总算让这些猪生存了下来。
说起这些辛酸,夫妻俩都不禁眼圈泛红。最困难时也曾经想过放弃,但夫妻俩总想着只要有圈在、有猪在就有希望。多年下来,夫妻俩精心养育生猪的同时,也不断增加自由采食槽、产床、定位栏、保育室、消毒室等设施设备。
“别人问我们的钱在哪儿?我常说在猪圈里,圈舍、设备投入多万元,加上沼气池投入一共多万元。”张魁说。
夫妻俩16年来对养殖生猪的坚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去年,因为非洲猪瘟影响,猪价行情持续走高,市场均价13元多,夫妻俩一共卖了近0头多万元,纯利润多万元。今年已卖多头,已经收入纯利润多万元,现在还有存栏多头母猪,生猪多头,今年预计可存多万元。
苦尽甘来的夫妻俩,去年还完了所有欠账,还添置了些圈舍设备,在县城FM广场也买了房子。
“现在手里有了存款,下一步,还想把养殖条件设施提升下,扩建圈舍,学习下大型养殖场,采购些全自动的设备,人要轻松些。”张魁笑着说。
三溪历来就有农耕养殖的光荣传统,张魁是团包村第一个大规模养猪的人,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团包村有6个大户养殖生猪。
同时,三溪乡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生猪养殖,在发展生猪大户上持续发力,引导养殖户们采用生态沼气池,实现沼液还田的绿色养殖模式,粪污处理达到环保标准。发展生猪养殖基地7处,主要集中在团包、木耳、石印、红花等村,今年还新增生猪大户5处。在防止非洲猪瘟以及生猪疾病预防上下功夫,去年以来,拦截湖北过来的非法运输生猪头,确保了全乡的生猪安全。年,全乡生猪年出栏11头,为巫山县生猪保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药材基地。三溪乡供图
药香:昔日荒山林今日药材香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爬行,终于到达俗称“黄堡池”的地方。这里海拔颇高,空气清新。各式中药材在山林的田野间肆意生长,发出阵阵药材独有的幽香。
曾几何时,“黄堡池”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因身处山林深处,当地的百姓常年累月没有水吃,靠挖旱塘吃水,“黄堡池”得名便由此而来。此处没有电灯,交通基本靠走,通话基本靠吼,到三溪乡场镇一趟需要在山林间爬行一整天才能到达。
说起“黄堡池”,人们就会调侃“你是黄堡池下来的啊!”“调皮的话,就把你送到黄堡池去。”因太过贫穷落后,后来,“黄堡池”,也就是黄堡村、以及曾经的后椅村4社共13个户41个人整体搬迁,搬迁至后椅村3社。而曾经的黄堡村,也合并至后椅村。
随着村民的整体搬迁,“黄堡池”的大片土地开始荒芜,人去山空,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逐渐增多。
曾经为后椅村4社的老人李承宜,因为地理条件的适宜,一直都有种植中药材的爱好。搬迁后的李承宜,不时回到老家,看着大片荒芜的土地,萌生了将荒地种上中药材的想法。
有地,有山,李承宜说干就干,自年起,便开始种植中药材。李承宜把邻居的荒地都种上了中药材,一共有亩左右。他还在山顶建了个临时管理房,几乎每天都忙活在山林里,晚上便回到管理房,终日与中药材为伴,成为了大山里最后的坚守者。
“因为这里常有野猪出没,我晚上要守着,野猪来了好撵走,每天晚上撵野猪三四次。”李承宜说。
李承宜的妻子及开办酒厂的儿子屡次劝他别干了,但他就是放不下这一大片种植的宝贝,也想着挣点钱不给后人增添负担,长年守护,一晃已经是整整五年。忙不过来时,便给元/天请附近村民锄草、采摘等。
李承宜只是“黄堡池”广大中药材种植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曾经的“黄堡池”,如今的后椅村,地理气候特别适合发展中药材。神女药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实地考察,也想在此建立中药材基地。随之,三溪乡党委政府统一规划,配合神女药业基地及药农,在“黄堡池”、红花村一带规模化统一种植,采用“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整修道路,发放种苗,积极引导百姓种植大黄、党参、桔梗等中药材。
现在的“黄堡池”,山林间的田地里都种上了党参、前胡、油牡丹等道地药材亩,带动多户群众、4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三溪乡党委政府以神女药业药材基地为依托,统一规划在高山地带种植药材5亩,统一发放种苗,想方设法帮助药农销售药材,年产值可达0万元。
“近几年,在大力发展果、肉、药产业的同时,三溪乡也极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交通、水务等基础设施围绕产业转,全乡一共投入近4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黄登衡介绍。
如今的三溪乡,集低山果香、中山肉香、高山药香于一体,正昂首阔步走在产业富民的康庄大道上。
同时,三溪乡的生态工业也正在蓬勃发展。亩的光伏发电已初步建成,年吞吐量万吨的综合性码头进入前期工作,1.2万千伏安的三溪变电站正在建设,全县唯一一家产值高达1亿元的煤矿持续生产;青山风电项目正在启动,高铁重点项目正稳步推进,占地余亩的装配式建筑中云建工已经入驻……
“未来,我们将在特色农业与生态工业相结合上下功夫,和三溪人民一起,将农业与工业有机结合,把场镇规划得更美更宜居,守护好山水田园,为打造宜居秀美幸福三溪不懈奋斗。”黄登衡满怀信心规划三溪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
脱贫攻坚战鼓擂,厉兵秣马勇争先。未来的三溪,在特色农业与生态工业两驾马车的驱动下,在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谱写更加动人的诗篇,奏响更加美好的华章。
(作者:向东平)